新年安晚报讯(华睿)编者按一个记录江淮百万年沧桑变迁的文化圣地,目前竟成为闹市? 区的文化孤岛;一座曾经声名显赫、伟人云集的文化建筑,眼下已被迫“下海”,变成了购物大排档。位于省城金寨路北端的安徽省博物馆,如今在很多人眼里只是一个地名,而不是内涵丰厚的历史文化符号。在文化快餐大行其道的现代都市,传统的高雅文化“出路”在哪? 如果将省博物馆收藏的历史文物依次串联起来,我们读到的将是一部生动有趣的安徽通史,这部“通史”横跨上百万年的历史时空,从恐龙横行的时代直到恐龙成为化石的今天。只是如今爱读这部“通史”的人越来越少。 元月30日,星期日。记者来到省博物馆,先后参观了《安徽古文明陈列》和《安徽古生物陈列》。数千平方米的展厅里,除了馆内经警和陈列员,看不到一名观众。一位陈列员一边翻着《中老年养生》,一边对记者说:“你是今天的第三个观众。”据了解,《安徽古文明陈列》是1994年开始布展的,当时仅政府拨款便有一百多万元。 省博物馆对青少年实行免费政策,现在学生已放寒假,又逢双休日,来看展览的人都这么少,一年之中能有多少观众?馆长胡欣民将参观各种临时展览的人加在一起,认为一年的观众量有35万人次。一名经警说:“专门来看古文明展与古生物展的人,平均每天10名左右,一年也不过三四千人。” 据了解,省博物馆的馆藏精品文物有23万多件,在全国同类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建馆之初,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都曾闻讯前来视察参观,陈毅亲笔题写了馆名。当年毛泽东来视察时,绕着镇馆之宝楚大鼎转了几圈,兴奋不已地说:“这么大的鼎,可以煮一头牛。”接着便感叹道:“一个省的主要城市,都应该有这样的博物馆。”省博物馆从此出名。那时,能弄到一张省博物馆的门票,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但这种好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结束了。如今,对相当一部分合肥人来说,省博物馆和三孝口差不多,只是一个地名而已。 昔日辉煌的一代名馆,何以成为闹市中的文化孤岛?一位不愿暴露姓名的文物专家很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人的又一次解放,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文化娱乐设施也日益丰富,对现在的都市人来说,省博物馆就像一本厚厚的用繁体字印刷的线装书,读起来太累、太费力,远没有电视、网吧、咖啡馆好玩。另一方面,省博物馆“老”了,办馆思路一成不变,陈列内容与形式多年不变,谁会对它产生兴趣?” 外界对省博物馆的这一指责,令馆长胡欣民深感委屈。显然,他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