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千秋的建筑风格 ——王气、洋气、仙气 作为不动产,房地产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地域性,所以,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宪章》中特别强调要“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而体现城市文化风貌的建筑风格,正是这种“地域性”的突出表现。 北京,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古都与政治中心,从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的故宫到格律精严、厚重规整的四合院民居,都显示了帝王的至尊和封建家庭秩序的威严。在古都文化的影响下,北京的现代建筑(无论是仿古建筑还是欧式建筑)都显得高大雄伟,即使是住宅建筑往往也透露出一种庄重规则、色彩艳丽、气势宏伟的帝王之气。 香港,是目前亚太地区最发达的现代化国际性港口之一。一百多年的特殊历史,使它成为粤语与英语并用,筷子与刀叉共存的特殊城市,也形成了其既有现代国际大都会的风范,又充满浓郁传统色彩的“港式”建筑。和内地相比,香港无疑是中国“西化”程度最深的地区,技术上的现代化和风格上的西洋化,是其房地产业的显著特色之一。时尚、现代浓厚的商业氛围和海洋文化气息,并常常表现出异域之风情,这是香港楼宇给予我们的突出印象,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就是很“洋气”。 成都,是中国西部的中心城市之一,位于四川盆地的古蜀国首府。在封建时代,作为“西避之乡”,成都长期远离北方统治中心,居民建筑受传统建筑方式的限制相对较弱,故形成了一种布局开敞自由、造型轻盈精巧、色彩朴素淡雅的风格。加之成都又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所以,成都的古建筑及许多优秀的现代建筑,都有朴实自然、豁达飘逸的韵味,显示出一种仙风道骨般的气质,也可以说带有一种“仙气”。 迥然不同的环境艺术 ——皇家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 北京楼宇的环境营造,除了欧式建筑多引进西方园林艺术之外,反传统园林大都受皇家园林的影响,园区布局气势恢弘,园林建筑华贵庄重,充分体现了古都的集权意识。加之,北京楼宇的售价高,建筑的投入占总投资的比例相对较低,故多舍得投入,选材用料广泛,装饰富丽堂皇,显然有“天子富有天下”的遗风。 香港气候温和,植被丰富,楼宇环境建设在大量引进西方园林艺术的同时,注重了景观设计的因地制宜、依势而设,体现了岭南园林的自然特质,园林建筑造型简洁、色彩明朗、通透典雅。 成都是巴蜀园林的主要集中地,中国盆景的五大流派之一的川派盆景也发源于此。同时,成都又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和著名的“诗乡”。雄、秀、幽、险的山川胜景与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成都楼宇的环境建设有着深厚的人文基础。建筑融于自然,布局不拘一格、注重诗情画意,是成都住宅环境的重要特色。 泾渭分明的居住习俗 ——讲气派、敢“搏命”、好休闲 北京是一个出思想的地方,北京人喜欢“侃大山”、好面子、讲气派。因此,北京的楼盘特别注重建筑外立面设计及外墙的装饰,住区广场讲究宽敞,住区大门和会所往往宏大堂皇。 完全的市场经济及土地的稀缺,使香港人习惯于满心欲望、步履匆匆、拥挤喧嚣的生活,用港人的话来说,就是在生存压力之下要敢于“拼命”。故其办公和居住建筑都十分注重室内设施的现代化与建筑的功能性,尽力利用有限的空间来满足居住、办公等功能,以适应激烈竞争的需求。 阴湿多雨日照少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四川人喜好日照与通风的太阳情结,川西平原的沃土和相对安定的生活,又塑造了成都人不拘形式、讲究悠闲和“娱乐”的生活方式。重情好客,也是成都人的重要习性,被誉为“天底下至忠和至情文学”的《出师表》和《陈情表》就都出自四川,成都的“龙门阵”和“茶馆文化”更是闻名全国。这种居住习俗决定了成都住户对舒适程度的挑剔,十分强调通风、偏爱大窗,非常注重客厅、门厅、“院坝”等用于交往的“共享空间”。而“锦西居住文化”和“置信生活方式”等之所以能在省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就在于提倡了“诗意的栖居”和“有人情味的环境”。 大相径庭的经商作风 ——官商、港商、小商 前些年,流行的俗语中有这么一条——“到北京才懂得官小”,也就是说京城的官员多、级别高,所以,搞开发、做生意,往往讲背景。所以,著名策划家王志纲考察北京之后深有感触地说:“北京的商人把生意当成官来做”。加之,北京房地产市场的销势与售价始终优于全国,在不少外地开发商的眼中,北京仿佛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卖方市场”。因此,大都将北京的老大哥们尊成为“官商”。从正面来理解,讲政治、出思想、重文化,也是北京开发商的长处与优势,业界的许多好思想和理念,都是从北京传向全国的。 “港商”,既不同于“外商”,也不同于“内商”。作为中国人,他们有着与广东人相似的许多传统色彩;作为受过百年市场经济熏陶的香港居民,他们急功近利思想明显,大胆谈钱,在生意上很少感情用事,但又注重商誉,严守市场规则。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香港房地产企业的数量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数百家淘汰为数十家(有能力搞规模开发的仅十余家)。香港房地产业精通“借钱生财”之道,十分重视与金融业的结合,从卖地、建房到业主购房的每一个环节都争取银行支持。所以,香港房地产业所占的银行资金高达银行业贷款的30%以上(1981年-1987年),相当于商贸业贷款的3倍。 封闭加富庶的天府之国,使成都长期躺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温床上缓慢地发展。深受农耕文化影响的成都人,往往有一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不愿冒险经商的盆地意识。改革开放之后,各地商潮渐起,但与京、港相比,成都房地产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楼盘个数多、开发面积小(去年成都房地产的施工面积为平均每个项目2.6万平方米,而北京为5.9万平方米,更不能与香港的规模相比),也就是说成都开发商多为“林家铺子”似的小商。这大约与四川人习惯于分家“别籍异才”的传统有关,成都至今有不少的开发商以“既无外债,又无内债”而自豪。 学习外来文化与保持城市特色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香港是全球文明的国际性多功能经济中心,因此,京、港两地都有直接吸收外来文化的区位优势。但是,位于内陆西部的成都房地产,近几年却在学习外来经验和保持地域特色的探索方面走到全国同行的前面。 长时间以来,北京在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上,一直存在着保护城市文化风貌、建筑传统与城市现代化这样一对矛盾,并作了很多探索,产生了“菊儿胡同”等优秀作品。但国内外的许多专家都认为,北京房地产目前在保持城市特色上尚无大的突破。成都前些年也是这样,紧跟北京和沿海城市刮了好一阵子的“欧陆风”。但成都开发商很快认识到必须保持城市特色的重要性,展开了居住文化和建筑风格的大讨论,并于1999年春率先在全国房地产界举办了居住文化节,先后又大力宣传了“置信生活方式”、“锦西居住文化”、“新棕树社区联盟”等颇具地域特色的住区文化。在虚心学习京、港、深、沪经验、坚持百花齐放的同时,蓉城的许多开发商还进行了“现代川西民居”的艰苦探索。尽管这一探索遭到了一位号称“中国策划大师”的责难,但是蓉城开发商并没有因此而却步。现代川西居民式的楼盘反而越来越多,从早期的金房苑、百花庭苑、舜苑到后来的禾嘉花园、蜀风化园城、草堂之春、溢阳绿城、清华坊等,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尤其是规模较大的芙蓉古城,也已获得国内外许多同仁的认可与好评。这一切都说明,成都开发商的这种既四处取经、兼容并蓄,又扎根本土、突出特色;既坚持创新,走现代化之路,又重视对优秀传统的学习和继承的态度是值得肯定与发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