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西藏统计年鉴》显示,西藏人均住房面积居全国首位。 统计表明:2000年西藏农村平均每人住房面积为31.6平方米;城市平均每人住房面积为19.86平方米。而去年全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24.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20.4平方米。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西藏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2.9%,高于全国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西藏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到2000年,西藏全区各族人民已基本摆脱贫困,实现温饱,部分群众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随着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费结构开始多样化,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手表等消费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富裕起来的农牧民的住房正从生存型向舒适性转变林周县曲果乡农民扎西旺布,秋收大忙后,举行了隆重的新楼房落成搬迁仪式,前来道喜的邻居们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挂在了新房大门、柱子上表示祝贺。 出身于农奴的扎西旺布,1959年民主改革时,和其他农奴一样分得了过去领主租给他们的房子。他说:“尽管当时一家5口人挤在一间破旧不堪的土房,但必竟是属于自己的房屋。” 八十年代初,西藏实行“土地归户使用,长期不变;牲畜私有私养,长期不变”的特殊政策以后,他家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了,盖了几间平房。前年开始他产生了盖楼房的想法。 走进扎西旺布家的大院,一辆大型客车、一台五十马力拖拉机摆放在院角,从装满粮食、羊毛以及其他杂物的底楼上到二楼,雕梁画柱的房屋一间套着一间。“过去领主的庄园也不过如此!”扎西旺布风趣地说:“不过那时庄园里还没有汽车、拖拉机呢!” 据了解,从七十年代末以来,西藏广大农区的农户至少翻修、新盖了两次住房,目前时兴盖楼房。日喀则、白朗、江孜一带西藏主要粮食产区农民,已基本实现了住房楼房化。 日喀则市边雄乡农民贡桑一家的楼房共有20间房屋,建筑面积500多平方米。他家的年收入超过10万元。藏东南林芝地区,近年来还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在交通要道上兴建了10个集经济、通讯、教育、卫生、文化、娱乐功能于一体的小城镇,鼓励农牧民到小城镇安家落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