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志性建筑何以成为尴尬标
简介:东方艺术中心是上海继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之后又一标志性的现代化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坐落于浦东日晷广场。这的确是个大手笔,主体建设设计师是法国人保罗·安罗德鲁,建成后,更在管理运营体制上进行了探索,一 ...
东方艺术中心是上海继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等之后又一标志性的现代化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坐落于浦东日晷广场。这的确是个大手笔,主体建设设计师是法国人保罗·安罗德鲁,建成后,更在管理运营体制上进行了探索,一改过去“谁建造谁管理”的模式,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招标寻找专业管理者。但是,上海投巨资建的东方艺术中心冰上舞台仅用了1次,造成了空置浪费的尴尬。(2月9日《人民日报》)我首先想到的是何种原因导致了如此尴尬。 显然,这是前些年城市建设中流行的贪大求洋和盲目攀比的虚荣城市建设观所致。这种城市建设脱离了中国城市的客观实际,妄图从城市建筑上追欧赶美,通过表象化的面子工程弥补城市文化气质和品位的苍白孱弱。问题的关键还在于,类似东方艺术中心和其他城市建造西式大剧场的作为,全然颠覆了西方类似建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本性的基本原则,成为贵族化的象征。在此情势下,此类建筑的消费对象只能是固执的有产者。而在中国,这部分人是少量的,这决定了此类标志性建筑在消费上高处不胜寒的尴尬。纵然有好的管理者,例如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但缺少了消费人群这一重要因素,空置浪费是不可避免的。 笔者更为担忧的是,在最具开放意识和国民文化素养极高的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尚有如此尴尬,其他城市类似建筑的命运更让人不安了。但这股用生硬的文化符号建筑提升城市品位和面子的风潮并未得到遏制。据报道,近年各地已建在建的大剧院不下10座,其中有4个省会城市投资和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相当,重庆大剧院投资达到15亿元,比上海的东方艺术中心还多近4亿元,就连绍兴、东莞这样的中小城市也斥巨资兴建剧院。有上海的前车之鉴,后来者不知何时才能刹车? 科学的发展观不是口号,而要落实到行动上。去岁广州下马亚洲第一高楼的勇气让人感佩,在面子上、文化上,我们的城市决策者该好好反思一下了,关注民生,提供好且适当的公共产品才是正道,物质高消费和文化高消费都是浪费。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