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大广场动辄上亿 城市设计究竟该从哪里出发?

2006-11-10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68| 评论: 0

简介:中国正在进入城市化阶段。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城市建设却带有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特色,流露出强烈的“非城市”意绪。建筑师们试图建立一个融城市高楼与古典园林胜景于一体的城市折衷模式。   我们同样需要告诉人 ...
中国正在进入城市化阶段。但身在曹营心在汉,城市建设却带有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特色,流露出强烈的“非城市”意绪。建筑师们试图建立一个融城市高楼与古典园林胜景于一体的城市折衷模式。

  我们同样需要告诉人们,当城市里还有许多人读不起书,看不起病,我们的大广场就不该花几个亿,路灯就不该上万元一支。城市的设计与建设,应该从哪里出发?记者近日就中国城市及建筑景观设计话题,采访了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庞伟先生。

  皇家的还是大众的?

  应当承认,有几千年农耕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在骨子里对“城市”是陌生的,被称为古代国际化大都市的唐长安不是天稍黑就已经“六街鼓绝行人歇,九衢茫茫空有月”吗?而那棋格式的整齐划一,划一整齐也只能与严格的封建里坊制联系起来。

  我们从没有向大众提供公共产品的传统和概念,却有太久的皇恩浩荡的记忆。

  中国农耕文化的理想景观模式就在“制造”我们的现代城市和住宅区的面貌。中国农耕时代的理想景观模式,简单地说,是庄禅、陶潜们的自然——桃花源模式和以昆仑——蓬莱三山为原型的《西游记》上界天宫或乾隆御花园模式。一个求弃智返朴,另一个就极尽炫耀。

  统计一下“御”、“帝”、“豪”、“皇”这些字眼在地产楼盘中出现的频率吧!对尊贵符号和词汇的消费偏爱,对豪华材料和珍稀植物的使用偏爱;对中轴线、标志景观和火树银花式的城市夜景的建设偏爱……进了城的中国正织造着一个天天过节的“好日子”意象——金色的“土改”。

  城市化的野草之美和“病梅馆”

  今天,空前的城市化带来惊人的城市扩展。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数量增长了4倍多,城市面积也拓展了4倍,目前,中国城市数量近700座,城市化率已达到34.9%,按照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见解,我们未来的城市化率应当是75%,这个75%就是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依据这个目标,仅以现在的13亿人口计算,我们就将有近十亿人生活在城市,也就是说还要新增5亿多的人口迁居到城市。那么我们还将增容多少城市?现有的城市还将面临多少倍的扩容?

  城市如果被当作象征、名片,甚至丰碑、图腾,我们就不难理解,这样城市嗜好的当然是无休止的模纹花坛、花带;嗜好的当然是大广场、中轴线和火树银花、五光十色的夜景工程。坦白讲,中国当代许多地方的城市趣味仍然围绕着辉煌、气派等词汇上,因此有了一个又一个号称全球第几的高塔……这个趣味同时就被“不那么好”的市场所投合,因此我们看到许多称“帝”名“豪”的地产大盘,看到甚至贴了金箔的大楼。

  双排、仪仗般的,又像古代宫殿柱列似的大王椰阵出现在南方城市的主要街道,并被广泛学习和仿效开来;千万株大树从中西部的村庄、山岭被贩运进城,据介绍,这些大树存活率大约只有50%,而被房地产商们青睐的热带海滨植物,则来自海南甚至太平洋中的岛屿,一些树木的价值也往往在几万到几十万。

  短时间,大量而快速的事物的聚集、生成,使这种事物看起来有一种意志,一种疯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往往被看作借“病梅”讽喻政治现实致使人才畸形的“讥切时政”之作,而鲁迅笔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确凿只有些野草”的百草园,因为充溢生命本身的天趣,而被喜爱和留恋,不再是象征士大夫孤高人格的松梅竹兰菊,而只是一些平凡而有着真实生命的自然造物,被充满感情的回忆与叙写。这与新文化运动这代人本身的人文高度和文化视野有极大关系。

  让我们的城市和住宅多点“野草之美”,摒除“病梅馆”吧!

  当代景观设计创作启示:少就是多

  十九世纪后期,有一个称之为“美国由农村搬入城市”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正被今天的中国以充满希望同时充满问题的方式发生着,这就是中国当下的城市化进程。比起人类或者我们中国人自身以往的所有时光,今天的文明步伐的确已变得过分匆忙,匆忙当中,我们对事物的看法似乎也带着速度;带着速度感觉中,风的游离和无定。

  2002年获美国景观设计协会(ASLA)荣誉设计奖的中山岐江公园,就是着墨于我们熟视无睹的普通工厂和普通的工人,通过设计,推开了被时光湮没的城市记忆之门,聆听劳动人群的歌唱,挖掘野草的审美。景观设计,不应只是做大地的“锦绣”地毯,不应只是添加城市的装饰和摆设。景观,应当从自身的角度阐释和传达当今时代普遍的人类价值。比如对普通人尊重和关怀,尤其是对其中弱势人群予以关怀的理念;对生态保护和维系建设的理念,对节省能耗,致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等。

  伟大的爱因斯坦告诫我们,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设计需要想象力。试问我们的人群面对艺术作品只会着眼于“像不像”、“像什么”这样的问题层次上,中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如何发展?

  其实,我们的建筑设计师们无妨去做些简单的景观,便宜的景观和质朴的景观。对大地观望,对大地聆听,我们其实需要忘掉许多,摆脱许多。《道德经》如是说“少就是多”。土地景观,正前所未有的被置换,被改写。但愿在快速移动的历史之中,以景观写下的,是我们这代人的智慧,而非罪业。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