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在大好的经济形势下,北京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供需两旺的喜人景象。那么,进入2001年,在经济形势继续向好和各项政策利好的刺激下,北京的房地产市场是否会依然强劲,我们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供给 1、土地供给量继续放大 目前北京市政府正式向社会公布:在今后3到5年内,北京市四环以内的工业企业将有序地搬迁出去,搬迁企业总数达738家,占地面积达600多万平方米。这些企业迁出后,原土地将得到新的开发利用。可以看出这项措施对今后几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将产生直接的影响。首先它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可开发用地;其次,这些企业大多在城市扩张的过程中,被扩到了城市的中心位置而成了优越的地段,因此其土地的利用率很高, 重新规划后的容积率也很高。仅在CBD地区的企业搬迁后的规划建筑面积就达1000万平方米。 随着绿化隔离带的建设,将有部分农用耕地变成住宅用地。另外,危旧房的改造拆迁,也将增加北京房地产市场土地的供应量。 2、分布散乱,热点倍出 2001年北京住宅项目城内城外遍地开花。京城三大板块,泛中关村地区、泛亚运村地区、泛CBD地区的市场继续看好,南部地区、奥运村规划用地周边、十个边缘集团、京沈高速、京开高速、京津塘高速、公路一环绿化带沿线都将成为新的热点地区。 首先是泛CBD地区。由于加入WTO的临近,这一地区升温明显, CBD的新城国际、东环18、都会国际、酒仙桥的星城国际、亮马名居、亮马水晶轩、嘉华世纪轩等众多新盘已陆续亮相。已基本做好规划的一些新项目也即将露面:例如位于原北京第一机床厂厂址上的建筑面积为80万平方米的建外SOHO,原夜光杯葡萄酒厂迁走后由金地公司开发的40万平方米的北京国际花园,首创阳光在东大桥蓝岛东南角开发的外销公寓项目。 其次是中关村地区。由于核心区的住宅受到控制,其住宅的新增供应量明显偏少。但是中关村的发展区和辐射区的新盘数量会异常加大。如颐和园北部和上地都有大量的新盘涌现。今春也有锦秋知春、知春时代等几个新盘出现。 除上述地区外,亚北奥运板块随着申奥工作的紧锣密鼓,势必掀起奥运热潮。 南城一直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欠佳,诸多因素使得南城的各个方面相对于东、西、北三个区域要滞后。然而,随着北京市加大对南城的开发力度,增加对南城的市政投资,南城的基础设施滞后现状将大有改观。交通方面,南四环路的开通加上京津塘、京石高速路,以崇文门大街的扩建、菜市口南大街的打通、地铁五号线的启动、广安门至广渠门的打通等,都将使城南形成四通八达的公共交通网络,由此将带动路网周边地段的房地产项目升温,吸引越来越多的购房人。而投资开发南城的房地产发展商看中这里的因素,除了政策上的鼓励与优惠外,还由于南城所特有的一些优势,南城的空地多、地价低、路况好,可以从容地做出具有一定品质和以的楼盘。因此,会吸引具有比较长远投资眼光的开发商加盟。 另外,购房者的观念也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一方面是由于年轻一代几乎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喜欢的就好;南城工业区少,污染指数低,空气质量好,对于憧憬绿色生态环境、需求面积较大户型的自用型住户尤为适合。其实,南城自身拥有的一些别的区域所无法相比的独特优势也在同时吸引了着开发商和购房者甚至投资置业者的目光:交通顺畅,少有堵车情况,南二环、南三环的交通时速一般会比北二环、北三环快数倍;南城的土地成本低使房屋价格偏低,南二环与北四环基本上是一个价位,而南三环的价位相当于北五环附近的房价。南部的土地成本比北部每平方米要低一至两千元。 由于绿化隔离带的实施效应,能给周围的基础设施和大环境带来根本改进,加上土地成本低廉,必将引起一大批绿化隔离带住宅项目的加速开发。 3、超大规模项目和见缝插针项目都有一定的比例 今年有一些超大规模项目会陆续浮出水面。一方面,城市绿化及基础设施建设将大面积出让土地,为开发商规模开发提供条件;另一方面,由于近郊区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不完善,必须规模开发才能承担高额的配套设施建设成本,满足购房者需求;两方面的综合作用,将使绿化区及四环周边住宅物业的开发规模呈现扩大的趋势。 另外,塑造品牌形象;降低开发费用,获取最大利润;追求规模效益,增加竞争实力,也是超大规模项目出现的原因。今年的大盘主要集中在华远、万科、珠江、金第、万通、红石、万达等大型和名房地产公司手中。还有,九龙花园、曙光花园、天秀花园、兴隆家园、世纪城、青塔小区以及回龙观、天通苑等老盘的二期项目,规模也不小。 在大规模项目出现的同时依然会有不少小项目出现。大量实力有限的房地产项目公司,则会选择周期短、见效快的小项目。这些项目大多依傍商业中心或成熟社区,不追求完善的配套和高绿化率,借用周边配套,不仅节省了土地、也节省了成本,降低了房价。这些小项目交纳40%的土地出让金取得销售许可证后,如果没有太大的缺陷,只需在短短的数月内就可以销售完毕,算下来不过是千万元的投入,但却能够产生很高的利润。对于缺乏资金、缺乏经验和缺乏土地的中小房地产公司来说,不需要太大投入就能速战速决,这无疑是降低风险、争取最大收益的最佳选择。因此这些开发商会乐此不疲,小项目也就层出不穷。 4、住宅形式多样化 低密度低层数的花园住宅(独栋别墅、 Townhouse、叠层公寓),无论是从它的大量出现,还是它的热卖,都说明了这种住宅形式无疑是今年的新宠。而那些土地成本极高,用地有限的项目,为了追求较好的环境和较多的空地,以显示自己的实力,不得已将会以一种高容积率的地标性高层住宅形式出现。因此,今年北京市场上的住宅不再仅仅是塔楼、板楼和多层,而是更多更丰富的建筑矗立在人们面前。 5、住宅品质将进一步提高,性价比更趋合理 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促使住宅产品进入高速升级换代阶段,住宅项目在环境规划设计、产品设计、小区智能化、新技术新材料、节能生态等诸多方面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追求合理的利润率也是开发商在激烈竞争中的明智之举,所以大量性价比更加合理的房屋将在今年的住宅市场上不断登台。 二、需求 1、 需求继续增长,但不及供给 由于北京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人口的增长,带来大量的居住需求,并且这种需求随着住房分配货币化进一步落实,京城居民购房能力的增强和个人购房意识的深入人心而节节上升;另一方面,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对未来的预期变得比较乐观,敢于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随着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落实、房补的发放,今年北京住宅的销量将会有所增加。 但是,还应该看到,虽然在各项利好的刺激下,需求会进一步增强,但是市场的供给也同时进一步释放,而且这种释放可能是远远超过有效需求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提升大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而住房分配货币化的落实也需要一个过程,北京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相对供给会较慢。 2、对住宅品质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购房者除了对住房质量、户型、会所、环境、交通便利关注外,还会对景观、节能、环保、智能化等多方面有更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信息化进程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自己住宅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居室面积、周边自然环境、交通等方面,而是把更多的兴趣和力放在与外界沟通、信息服务、安全防范、物业管理等方面,正是适应这种社会需求,智能小区应运而生。智能化也不再只是泛泛而谈,将得到更为具体、深入的诠释。今年,以网络概念为代表的住宅智能化已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住宅小区的智能化已经向人们展示出未来生活、娱乐、工作的前景。 三、价格 价格下调是必然的趋势。由于供给的增大,竞争的加剧,众多的开发商已不把追求最大利润放在首位了,降低风险并有合理的利润率被更多的开发商所认同。所以,从今春新盘看,除去个别项目外,绝大多数新盘都将以稍稍低于周边项目的价格开盘销售。位于东直门内和现代城附近的项目声称将以同区域最低的震憾价格开盘。更有甚者堪称每平方米要低于周边项目1000元。虽然今年的各类别墅项目较多,但其价格也远远低于以前的老项目,其单价也仅有每平方米几千元,其总价款也只有城里一套高档公寓的价额。虽然对于大多数买房人而言,不会真正感受到房价的下降,但是,因为房子的配置会越来越高,与原来同等档次的项目相比,性能价格比相对提高了,实际上房价还是下降了。另外,为了拉动内需,作为平抑房价的重要手段,国家一直在政策上坚定不移地支持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加之经济适用房的异常热销,使一些绿化隔离带项目因其土地成本、融资成本较低而纷纷效仿,低价房大量涌现,从而导致北京住宅整体均价下调。还有,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行业利润率也会逐步下降,这些因素都将导致今年商品房的整体价格趋于下降。 四、投资 各路开发商云集北京,投资渠道更为广阔,投资量大增。随着明年初加入WTO的积极影响和今年上半年申奥工作的紧锣密鼓,相信许多开发商会以空前的信心投资京城房地产。房地产投资渠道呈现多元化,投资量将有所上涨。 随着申奥的深入和加入WTO进程的加快, 北京更将以其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独特地位,成为跨国公司进驻中国的前哨;而北京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购买能力。巨大的市场需求、较大的利润空间、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加之去年北京市房地产市场供求两旺,业绩不俗,吸引着外地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进军京城房地产市场,为今年的北京房地产市场注入新的投资。 加入WTO后, 贸易、金融、零售业等行业的投资风险、竞争压力将会增大,投资回报率也面临大幅滑坡的危险。而相对于IT、生物工程等新兴高利润行业来说,房地产业具有的低风险、高回报的行业特点将成为其他行业游资的理想选择。因此像中机集团、东方电子等非地产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加入这一行列。 再有, 加入WTO后,国外金融机构的进驻,将为房地产开发带来新的融资途径;房地产公司上市解禁,重获上市也将有所作为,这些将使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投资额有望快速上升。 五、竞争 今年北京市场最显著的特征是大项目、好项目比比皆是,实力雄厚的大开发商云集北京。可见,现在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再是什么人都能分一杯羹的了。相反翻船落水的风险会不断增大,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付出惨重代价。 随着大量规模项目的推出,供需关系肯定会有一定的失衡,尤其是下半年的市场竞争将会更加严峻,虽然不是市场“全面严峻”,但是项目运作的难度加大和风险加强已是不争的事实。竞争也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全方位的了;不仅仅只局限于房地产的产品竞争,也将在开发商的服务、品牌和实力等各方面展开竞争。集团造市将是今年竞争的又一趋势。除老牌的万科、华远、天鸿和万通集团外,还有诸多新兴集团,如首创集团、当代集团等也开始注意打造自己的品牌,以集团的形象出现,将分布在不同区域的项目在展会集中亮相,这意味着各大集团在京城住宅市场的角逐和博击已拉开了序幕。 竞争本身是个好事,是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只有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市场才能良性而健康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