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深圳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20年经济的繁荣昌盛让深圳人感到文化底蕴的饥渴。有人说,深圳是一个融世界文化于大成的城市,20年深圳的发展,将中西文化完美的融合起来。如果就楼市而言,笔者认为,与其说是完美融合,不如说淡漠了中国特色。 ^^^^看一看深圳的若干优秀楼盘,如代表深圳第二代住宅的百仕达花园、深圳地产龙头老大万科的城市花园、深圳住宅经典之作的东海花园以及中海在新中心区开发的中海华庭,无一不是异国风情。个别几个号称岭南风格的花园小区,如碧云天、浪琴屿,亦只是羞答答、半遮半掩的局部采用,除了坡屋顶、大门的局部处理有些神似之外,大部分的建筑风格和园林绿化对这种定位的支持是十分有限的。说“在深圳,没有一座完完全全的中国建筑”是不为过的。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不论是建筑,还是园林史上都有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江南古典园林、福建的土楼、岭南的骑楼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当然,此话绝非煽动发展商将窑洞、四合院、土楼等建筑移来深圳,毕竟,房地产是地域性的,一方风土人情成就一种建筑。但是,深圳作为一个亚热带的滨海之城,能够将澳洲风格、日本风格、欧陆风格的建筑完全植入,并一路追捧直至泛滥成灾,却不见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借来用用,着实令人费解。 ^^^^在深圳越来越多的建筑走同一路线,也就是所谓的“现代风格”的时候,有一些目光远大的发展商开始尝试中国特色。比如前面提到的浪琴屿碧云天的岭南风格的坡屋顶;百仕达花园在景观规划上,按照苏州园林的精髓布置水体,为了追求完美,还将太湖石空运而来;亦有一些花园用了多步换景、曲径通幽、小桥流水等心法。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没有一个发展商能够拿出足够的勇气,像照搬欧陆风格建筑那样搬来一个江南小区、岭南别墅。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绝大多数商品已经进入买方市场,产品的生产要依照消费者的需求。深圳的房地产市场同样是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但是,欧陆风盛行相信绝对不是消费者选择的结果。深圳、香港乃至热衷于深圳楼市的人士必定会有很多,喜爱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建筑。因为中华大地的水土养育的人们,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深感自豪、深深眷恋。比如用一泓清泉、亭、台、轩、榭等来表现“难为人作、宛自天成”意境的苏州园林建筑;比如用适当的石景、雕塑、骑楼表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情趣的岭南建筑。 深圳的地产商至今没有建成一个完整的中国特色小区,原因可归结为三个:其一是规划要求不适合。深圳的土地资源相对十分有限,大多数的地块被规划为高层或小高层,而中国特色建筑比较适合于楼高低于24米的多层或低层。可见,两者是不太相容的。其二是投入较大。深圳地产培植出的精英无疑对欧陆风格轻车熟路,一而再的版来版去,投入当然就比较小。要走一条新路,探索的过程所耗的人、财、物必然会大,所费的心血自然要多,这是不言而喻的,其三是害怕市场反应平淡。这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曲高和寡是发展商最大的悲哀,为了降低风险,他们宁愿退而求其次,跟风而动。 ^^^^笔者认为,在人们视野大开的今日,在异国风格遍地毕是的深圳,许多人都有一种怀旧的心态,一种追求中国文化的渴望,因而,此时推出一种完全摒弃欧陆风格、推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建筑风格是应时之众。而且,古人云“物以稀为贵”嘛。 ^^^^纵观中国特色建筑,与深圳地理环境相适应,并能引起大家追捧的,当首推苏州古典园林建筑,尤其是在地势平坦、水体充沛的区域,建造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苏式建筑,营造一方特色乐土,一片幽雅去处,将会相得益彰。 ^^^^据闻,华侨城填海区的规划指出:八大地块由东向西,建筑高度逐渐增加,靠近东面的地块的规划容积率在1左右,建筑高度低于24米,而且围绕该片地块有一宽阔填海留下的永久内湖。如果在该地块借鉴苏州名园“沧浪亭”的借水手法,建成如苏州现代名苑“桐芳苑”式的姑苏别苑,必将大受欢迎。 ^^^^^深圳楼市是不甘寂莫的,中国特色的建筑终有浮现的一天。谁是深圳地产界在建筑风格上第一个吃“中国特色”螃蟹的人,我们试目以待。在此,笔者对已经蠢蠢欲动的发展商说上一句:特色之来,难免有失,但坚信“中国特色”旗帜的魅力,行之而振臂一呼,趋之者必众,得必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