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施工 查看内容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三个层次

2001-8-22 08: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274|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作为城市环境质量标准之一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普通市民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覆盖率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年得到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正在得到不断改善。目前,城市绿地系 ...

  作为城市环境质量标准之一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普通市民的关注。近年来,我国城市绿地覆盖率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年得到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正在得到不断改善。目前,城市绿地系统的改建和新建浪潮方兴未艾。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许多城市的绿地系统建设仍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对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缺乏一个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实际上,从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发展和演化过程看,其大体可以分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但三个层次之间又存在着交叉性。
  以观赏为主的造园式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从古罗马到我国封建时代,阶级的分化使一小部分富有者可以造园(如皇家园林、苏州园林等)。当时园林的形态和规模受园主思想和偏好的影响,其作用也只是为少数人服务。植被被作为造园的软质景观材料,过多注重观赏性,随景观需要人工随意布置,出现了“梅以曲为美”的局面。传统园林手法为后来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一直影响着城市的绿化系统建设。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过多的造园式的绿地建设会违背自然规律,尤其是在当前城市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一些城市不惜重金购进所谓“高品位”观赏植物,取代本地种;砍掉多年形成的树木,修建水泥质的楼台亭阁;或者只注意草坪、花坛建设,而忽视绿地系统的多层次化,这些均是传统造园思想的客观反映。
  以防护为主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工业革命后,随着城市规模的膨胀,一系列城市病出现,为了防止城市的“摊大饼式”蔓延扩展,实现降尘、减少噪音、消除温差和大气污染等诸多功能,防护型绿地被广泛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防护型绿地建设虽然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的,但由于其未重视绿地系统防止水土流失、维持区域水循环以及保护鸟类、小动物等功能,加之防护型城市绿地建设只是将绿地作为污染屏障和城市外延的“栅栏”工具使用,没有将人与自然摆在平等的位置,城市绿地系统实际上成为人们各种活动的受害者,始终处于逆性环境中。这种绿地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面向生态过程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绿地系统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城市开放空间建设出现了自然保护的倾向,城市森林、城市自然保护地、城市生态廊道体系等概念相继出现,使城市绿地功能从传统的美化、休憩、防护等方面向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综合性功能过渡。将自然引入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社会共识和人们逐渐追求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更新认识,要在全社会形成城市是人与自然共同的栖息地的观念,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必要性,在城市中预留一定的自然开敞空间。其次,在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中应始终贯穿生态理念,加强规划界、生态学界和社会学界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论证。也就是说,在绿地系统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生态系统循环中的营养、基因、能量和信息联系;充分认识生态过程的保护涉及从绿地系统建设到栖息地保护,明确城市只有具备一定结构和规模的绿地系统,才可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例如,从城市鸟类保护来说,鸣禽多生活在绿地内部,需要较大的栖息地,而广泛分布于城市中的行道树带不能使这种内缘性鸟类存在。据生态学家研究,林块面积在接近24公顷时,林地内鸟类有显著的增长,故在绿地系统规模建设中适度保留一定面积的林地非常必要。除此之外,林地斑块间用扩散廊道连接,形成一个栖息地系统,可满足城市鸟类的多种生态需求。目前,这一绿地建设思想在国外正处于探索阶段,如美国城市野鸭通道、哥本哈根的鸟类扩散廊道等。
  虽然面向生态过程的绿地系统规划建设思想还不成熟,但作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人们,应当对未来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走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说到底关键是如何从更深角度来考虑建设一个美好的适宜于人类居住的家园的问题。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