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的小城镇建设试点已经搞了7年,情况如何,下一步怎样发展?前不久,由省建设厅牵头,会同省委农工办、国土、财政、乡镇企业等部门,组成了由省建设厅副厅长、省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杨燕为组长的小城镇建设调研组,对达州、巴中、宜宾、绵阳、德阳、成都6市所属29个县(市、区)的35个省级试点镇,就试点镇建设的总体情况、现阶段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效应和落实问题、小城镇建设与当地经济和主要产业的有机衔接问题、社会资本如何参与小城镇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为期1个多月的专题调研。 小城镇建设产生五大作用调研结果表明,在省委、省政府抓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和一系列优惠政策指导下,经过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和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四川省的小城镇建设出现了强劲发展态势,加快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了乡镇企业适当集中和结构调整,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推进了全省城镇化进程。目前,全省确定的省级试点镇935个,其中1997年以前确定的有301个,2000年以后新增试点镇634个。调研组这次着重对301个试点镇的基本运行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采取听、看、问、交换意见等形式,分5个层次召开了30多次座谈会,涉及有市委、市政府、市(县)级有关部门以及进镇落户农民在内的200多人。从301个试点镇运作情况看,小城镇建设试点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已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一批试点镇建设初具规模,301个试点镇建成面积平均扩大了50%以上。调查的35个试点镇镇区平均人口由试点前的6760人增加到现在的1.28万人,增加了89%。成都的116个试点镇镇平均建成区面积由0.71平方公里扩大到1.43平方公里,比试点前增长1倍,有113万农业人口转移到小城镇落户。地处贫困山区的巴中市南江县乐坝试点镇,建成区由试点前的0.3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2.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试点前的580人增加到4540人,分别增长了7.3倍和6.8倍,目前已成为巴中市典型的工贸集镇。 二是小城镇的经济加速发展,农民纯收入大幅增长。1999年与1994年相比,301个试点镇第二产业增加值上升50%,第三产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实现了翻番目标,税收增加了50%以上,有1/5的镇财政收入超过千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8元增加到2327元,增长1.1倍,超过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3.4%。成都市116个试点镇2000年与1995年相比,镇平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96亿元,增长82.7%,年均增长12.8%,镇平均财政收入达855万元,年平均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3361元,年均增长15.6%。绵阳市36个试点镇2000年镇平均社会总产值达3.02亿元,比试点前增长1.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44元,比全市农民年均纯收入高出344元。 三是小城镇建设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适度向小城镇集中。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镇域经济的生力军。301个试点镇1999年的个体私营企业镇平均850户,比1994年增长1.2倍,其中税收比1994年增长1.3倍,占税收总收入的30%,增加11个百分点。镇区乡镇企业数量和产值迅速增加。 这次调查的35个试点镇镇区平均有乡镇企业236家,镇均产值1.5亿多元,现已发展到422家,镇均产值3亿元,分别比试点前增长79%和98%。宜宾市13个试点镇乡镇企业产值由试点前的6.9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0.2亿元,增长1.9倍。 四是小城镇建设注重特色建设,培育和发展了主导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各试点镇已初步形成一批企业发展型、商贸流通型、农业产业化经营型、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型、旅游开发型的小城镇。达州市大竹县石桥铺镇,立足边贸城镇的区位优势,着力抓好市场建设,发展商贸经济,现已建成了服装、百货、水果、建材、竹器等交易市场14个,年贸易成交额达1亿多元,比试点前增长3.7倍,从业人员5500余人。德阳市中江县兴隆镇依托自身优势,形成了以四大支柱产业(饲养肉牛羊、种植木耳食用菌、蔬菜生产和中药材生产)为代表的多种经营生产特色,仅去年全镇种植食用菌一项,就创产值3780万元,创纯收入2268万元。 五是城镇功能不断完善,改善了投资环境,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301个试点镇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210亿元,镇平均7000多万元,新、扩建一批水、电、气、通讯、市场等项目,绝大多数镇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框架,服务功能、集聚功能和辐射功能明显增强,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推进了试点镇、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目前全省小城镇已转移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00多万人,城镇化程度达到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成都市郫县犀浦镇试点以来投入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投资达5.5亿元,建成区面积由试点前的0.33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3.8平方公里,极大地改善了投资硬环境,增强了招商引资的吸引力。该镇试点以来引进项目189个,引资24亿多元,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中药制药、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为主的四大工业支柱产业,到2000年,工业总产值达14.9亿多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7%,城镇化水平提高到51.8%。 四川小城镇建设试点取得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加快全省小城镇建设探索和积累了一些经验,主要有四个方面:加强领导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织保证;科学规划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基础;落实优惠政策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原动力;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多渠道筹集资金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要途径。 小城镇发展不平衡同时,调查中也发现小城镇建设发展不平衡,301个试点小城镇中,发展较快、成绩显著的占1/3强,发展较慢或进展不大的占1/10.它们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领导力度不大,抓落实差;试点镇定点布局不尽合理,且数量偏多;规划起点不高,缺乏特色,执行规划不力;管理体制不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弱化,人员严重不足。影响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小城镇规模小,集聚和辐射功能弱,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不强;资金缺乏和负债问题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农民收入低,增幅缓慢,进镇定居和从事二、三产业难;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疲软,不利于小城镇市场繁荣、聚集人气;新的土地政策和管理办法与前几年比,征地成本增大;社会保障制度滞后,农民进镇落户有后顾之忧。 为了进一步推进全省小城镇建设,调研组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应机构;建立激励竞争淘汰机制,对试点镇实行动态目标管理;科学规划,合理确定试点镇的定点布局;突出重点,实行分类指导;进一步完善试点镇建设的配套政策;大力推进小城镇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强督促检查,从而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实现全省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