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施工 查看内容

建筑师的责任是修复环境

2001-8-23 08: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14|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我是到这几年才认识到进大学读书基本分两类人:一类是奔着学问去的,毕业后除了当知识分子以外干不了别的;另一类是冲着手艺去的,出来就混一饭碗。建筑师基本属于第二类,跟民间艺人差不多。中国建筑师如果不把 ...

  我是到这几年才认识到进大学读书基本分两类人:一类是奔着学问去的,毕业后除了当知识分子以外干不了别的;另一类是冲着手艺去的,出来就混一饭碗。建筑师基本属于第二类,跟民间艺人差不多。中国建筑师如果不把自己当知识分子,毛病就不会这么多。所以建筑师最后的归宿在于职业精神,成一个地道的职业建筑师比成一“知识分子”更好。
  我的设计手法基本源于对混凝土可塑性的把握,偏爱几何体的造型,强调建筑的体积感,给我影响最深的建筑师是柯布和贝聿铭。
  读研时,我毕业论文的专题是“建筑公共开放场所研究”。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开放刚起步,民主思潮微澜波动。现在开放空间已经不算什么,可在十几年前还带点敏感色彩。这个研究成果影响我的设计动机。财政部办公楼是这个理念的直接反映。
  逐渐改变观念源于北京旧城的崩溃。我在东四一条典型胡同中长大。我的童年对城市的印象几乎都来源于那条胡同。距离概念就是从胡同的东口到西口。方向感来自门牌的排列。城市是有层次的,家、院子、胡同、大街次第展开。城市的形态来自于街两侧的院墙和不同的院门。有广亮大门,墙垣式、牌楼式。站在院门口卖单时可以一直望到胡同口最漂亮的女孩走过。每个门洞里的院子似乎都各不相同,充满神秘。那时北京是宁静而雅致。夏天什刹海游泳、冬天滑冰,走在北海后墙边上,墙头显露北海的老建筑和古树,对面是垂柳依依的什刹海,当时还不能体会这种古都特有的风貌。现在这些已改变很多,记忆中的美好基本消失了。我开始检讨建筑理念,认识到没有一种建筑理论是绝对的。在北京的旧城中不能有太多的开放空间。保护北京古城首先要保护这种街道形态,空间特性而不是建筑形式。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一种生活方式提供一个怎样的环境。人总是追求更积极美好的生活,城市空间和建筑形态应是这些生活的真实反映,所以说建筑师的责任是对特定环境的修复。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