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关于“建筑多元化”的讨论会上,十余名建筑专家就此论题深入阐述了对当前建筑问题的看法,其中不乏中肯的批评。 在建筑多元化的今天,以现代化的名义来破坏城市的现象还是非常普遍的。在城市开发热潮中,推土机的话语霸权正在进一步扩张。常常听到某个城市的文物建筑告急,甚至已被拆毁,留下永远的遗憾。 在拆毁许多历史建筑的同时,我们又建了许多很蠢的新建筑。大街上流行花枝招展、涂脂抹粉的建筑,这些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意义,它将证明这个城市的审美意趣和文化需求。追求气派豪华、珠光宝气,创造出来的却是恶俗。比如某建筑,缺乏现代交通建筑的高效、便利、流畅的特点,戴着世界上最大的屋顶,活像个官衙门。又如某群体建筑,开始方案设计建筑高度70米,比《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定要超高三四十米。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文物专家曾联名上书,认为该方案将改变北京旧城的传统空间格局和风貌特色,对近在咫尺的天安门广场和故宫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该建筑虽经停工,方案也做了一些修改,但建成后的效果基本还是维持原样。 但是,城市建筑存在的种种问题如果由建筑师来承担,未免太不公平。 城市建筑是长官、开发商、建筑师和市民合谋的产物。有什么样的城市居民,才会有什么样的城市建筑。我们时代的总体文化水平如此,建筑也就自然忠实地反映出这样的文化水平。法国年鉴学派曾指出城市特征不仅来源于制定城市政策的知名人物、城市管理者或学者所采取的行动,同时也来源于普通市民和他们的团体的自发行为。现在是建筑师和市民共同搞好自己的城市的时候了。 在人类走向21世纪的今天,“大规模的、难以阻止的变化正在发生”,计算机网络像街道系统一样成为都市生活的根本,虚拟社区的故事以快进的形式对城市历史进行重放。今天我们还在为建筑烦恼,而人类早已迈向未来了。我们的建筑究竟是“过去”的坟墓,还是未来的空间呢?在充满矛盾性和复杂性的当代时空中,我们不仅会感到迷惘,还会感受到希望:数字时代的新大陆正等待着新的哥伦布。 ■文字整理/戴晓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