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一份粤港澳大桥的新方案,最近已由合和实业主席胡应湘递交给港府。 据悉,这一方案由胡应湘本人亲自撰写,主要由《粤港大桥》和《21世纪香港大型基建之策略———连接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组成。胡应湘建议的这座收费大桥,长达30公里,将由一家香港、澳门及内地机构共同组成的合资公司投资兴建及拥有。40%的资金为资本投入,60%为商业贷款,预算成本为150亿元。 胡应湘设想,大桥由香港大屿山西侧大澳起,跨越珠江主航道及内伶仃洋后,经人工填海区分路抵达珠海、澳门。胡应湘认为,该方案同时满足了珠海、澳门的要求,也兼顾了香港的利益。 粤省强调桥港结合 广东省省长卢瑞华从昨天起,开始其一连四日的访港行程。卢瑞华访港期间是否会涉及到与港澳大桥有关问题,目前尚不得而知。 不过,省府的智囊机构———广东省府发展研究中心,去年年底前也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桥的方案,该方案的核心是:桥港结合。即在拟建大桥的中端、伶仃洋上的青洲附近建设中国南方大型深水枢纽港———万山港。 总投资190亿元人民币,全长32公里,上下层总设计10车道的伶仃洋大桥(南址),西起珠海拱北,中经伶仃洋面的青洲、牛头岛,东止香港大屿山的鸡翼角,中间再分叉连接澳门大水塘;而建议兴建的万山深水港,由桂山岛、中心洲、牛头岛、赤滩、大碌岛、三角山岛、青洲和头洲连接而成,握珠江口要衝,连同附近海面,控制面积达82平方公里。 业内人士称,该方案有利於取得三方共识,同时把单一交通桥变为交通、枢纽两用桥,不但提高了大桥的经济效益,并可作为本港维多利亚港口的辅助,澳门也不用填海建港,由於兼顾各方利益,最为理想。 合和为何提出新方案? 粤港澳跨海大桥,多由政府部门提出,由一家公司提出新方案,似乎并不多见。要解读胡应湘提的方案的因由,自然要把合和在珠三角的独特利益联系起来。 据有关材料,从1987年广深高速动工至今,合和在珠三角投资收费公路的总长379公里(包括将兴建的广珠高速),构成了珠三角尤其是珠江出海口两岸地区交通网络的骨干(见附图)。如今,合和拥有48.8%权益的广深高速公路已经成为广东经济的大动脉,并为合和带来了良好的收益。在上财年的前半期中,合和总营业额上升了30%,达9.6亿港元,仅基础、建筑项目管理两项便佔了2/3左右;收费公路每日平均车流量总数近34万辆次,同比增长17.4%。 此外,合和还投资了贯通珠三角西部的顺德公路及顺德105国道;而有望在年内施工的广珠西線全长58公里,预计首期合和投资12亿港元,佔50%的股份。 就合和的公路网络看,胡应湘提出该方案,目的很明确,通过这座大桥,把广深線和广深珠西线连接起来,形成环形,提高两条高速公路的使用效率,合和在珠三角的公路网络优势地位,自然会更加明显。 就珠三角目前的公路资源配置来看,来自广东省交通厅的数据显示,珠江口东西两岸运输量存在巨大差距,一直以来东岸佔了70%以上,广深高速通车后,这个差距有增无减。从珠海运到香港的货物要绕道深圳,多花1个多小时,而且港深之间的陆路口岸,已呈饱和状态。 因此,围绕珠江出海口两岸,如何打通粤港澳枢纽,胡应湘便说香港需要兴建一条通往内地的大桥,目前通往内地的通道以(珠三角)东方为主,珠江以西至香港的交通仍不方便,故应积极发展西面连接内地的地区。修建跨海大桥后,珠江西岸更方便地满足连接香港的迫切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