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知道,到上海观光,得要登上高耸入云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因为在这里可以领略到新上海的美丽容姿。因此,东方明珠成为大上海的“观景台”。但如今,游人们来到这里之后,不仅能看到大上海辉煌的今天,在东方明珠裙房里新近开放的“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中,人们可以直观地看到上海城一步步发展至今的足印,置身于旧上海历史的时光通道中。人们进一次塔,品尝的是两份“文化大餐”。 这一陈列馆是在新的陈列理念下建立的一个永久性的文化工程。 打破传统博物馆布置“版面连版面”、“橱窗接橱窗”的表现手法。 采用大量立体直观形象表现的手段,直接将老上海的各种风物场景呈现在观众面前。 踏入馆内,也就使人置身于旧上海那五方杂处的老城厢、华洋共居的租界、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弄堂。融物于景与场景化是该馆通贯全盘的展示手法。文物、道具、模型、多媒体、声光电融于一体。 第一馆“城厢风貌”,展示的是清代上海老城厢的商业景象和风俗民情。城墙、商船会馆、酒店、咸货行、豆腐铺、酱园、打铁铺、香烛店等等,观众与真人一般大的蜡像搭肩齐并,丁丁当当的打铁声和弹棉花铮铮的弓弦声与老城隍庙的庙会场景构成一幅海派“清明上河图”。上海人早年的市井百态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一展无余。 第二馆“开埠掠影”,展现的是上海因开埠而带来的变迁。在这里再现了吴淞炮台的中国官兵在陈化成率领下抗击英军进犯的场面;由蜡像为主视觉的会审公廨实景,重现了西方列强夺中国司法权的屈辱一幕。在老上海的一条石库门弄堂:老虎灶(熟水店)、烟纸店、画室等都活灵活现地出现。实景与影视结合的情景影片“弄堂一天”,还原了石库门弄堂里居民一天的生活情景。一个运用程控操纵的机械木偶,高唱《请大餐》,让大家从苏白中品味上海菜的味道。 第三馆“十里洋场”,则展示的是林林总总的洋场景观:望平街报馆中心、圣三一教堂、跑马厅、大世界、一乐天茶馆、天蟾舞台、老凤祥银楼、亨得利钟表店、雷允上国药号、德士古煤油店等等,还有西洋镜、哈哈镜、老校歌与老戏曲点唱等,让观众参与并自娱自乐。 馆内还现场演示珂罗版印刷技术。长20余米的外滩建筑模型动态情景模型,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南京路已经成为中国商业精神的代表,现代生活方式的窗口。 第四馆“海上旧踪”,重现百年来在上海这座城市里有过昔日辉煌,然而今天大多已经消失了的申江胜景。它们中有晚清时期的茶园戏台、中国庙宇式的江海北关、上海鹿鸣馆之誉的张园、海上大观园之称的哈同花园,当然也有贫困百姓居住的棚户滚地龙。这些建筑景观,映衬出上海城市历史的双重性。 上海滩的昔日繁华,包含着它寄生于下的阴暗与值得炫耀于世的光彩。这就是历史。历史不会随着岁月的延伸被“风化”;历史也不由人们的喜好而去留和剪裁。“上海城市历史发展陈列馆”非为追寻那逝去的过去,而是为了了解以往,考虑今日,策励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