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施工 查看内容

内陆欠发达地区加速城镇化的途径

2001-8-29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91|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城镇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加速城镇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镇化是内陆欠发达地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 ...

  城镇化是我国全面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城镇化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这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加速城镇化进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镇化是内陆欠发达地区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广大农村特别是内陆欠发达地区农村的现代化,而农村的现代化总是与乡村城市化相伴而产生。在当今中国仍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绝对数量高达9亿左右,如此规模的农村人口如果大部分转移到大中城市,不仅要扩张现有大中城市规模,而且还需新建数量惊人的大城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的城镇化道路必须走乡村城镇化道路,即把发展小城市、小城镇作为我国今后增加城市数量的重点,作为一项农村城镇化的大战略。所以内陆欠发达地区农民问题最终解决的必由之路,是必须使大量农民脱离农村走入城市,特别是流向小城镇。
  二、内陆欠发达地区加速城镇化面临的机遇
  当前内陆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加速城镇化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
  首先,大气候极为有利。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摆到十分重要和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措施,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直接的政策指导,特别是制定的小城镇建设中关于投资、户籍、土地、经费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是前所未有的,为小城镇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环境。其次,具备了加速发展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经济实力与日俱增,经济辐射作用明显,有能力也需要向小城市、小城镇辐射,支持和带动小城镇发展。其三,农民有强烈的愿望。农村经过20年的改革和发展,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农民,积蓄了进入小城市、小城镇的较强能量,有能力向城镇投资,有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务工经商的强烈愿望。其四,具有可资借鉴的经验。率先富裕起来的东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大批小城市、小城镇的出现,他们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内陆欠发达地区加速城镇化发展起到有效的示范引导作用。其五,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交通、产业优势。
  三、内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不容忽视
  当前,内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功能不强,主导产业尚未形成,第二产业支撑不力,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二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小城镇普遍存在着规模小、设施差、功能弱、建设水平低的问题。四是缺乏管理,脏、乱、差现象十分普遍,存在着城镇农村化的问题。
  当前,影响内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一是认识问题。内陆欠发达地区基层领导认识上有误区,认为城镇建设需要投入,是花钱的事情,抓经济、抓生产是挣钱,在财力有限和工作中心多的情况下,缺乏对城镇工作的探索研究,没有超常规的举措,致使小城镇建设工作停滞不前。二是体制问题。小城镇政府与上级政府职能部门之间权力互相交叉,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小城镇的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和有效管理,致使小城镇建设“各自为战”,短期效应比较突出,可持续发展底气不足。三是土地问题。由于受当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限制,从目前大战略的高度来看,规划的村镇规模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小城镇人口的增加,土地的限制成为制约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四是户籍问题。现有建制镇和乡政府所在地集镇大都是按行政区划设置的,限制了本行政区以外人员的迁入,即使在此居住,也不能在此落户,乐业不能安居。五是政策问题。由于政策不完善、不配套,缺乏操作性,使仅有的某些优惠政策也落实不到位,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小城镇的发展。
  四、按照大战略的要求,明确城镇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科学架构区域城镇网络体系,加快内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
  科学勾画城镇跨世纪发展蓝图,是加快内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前提和基础,从内陆地区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出发,内陆欠发达地区城镇化道路应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中心集镇为骨架,以其他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和部分村级集镇为网络,沿铁路和公路主干道,呈放射状向周边辐射扩展,形成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第一,内陆欠发达地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树立抓城建就是抓经济的观念,特别要从“小城镇,大战略”的高度,进一步认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抓住了小城镇建设,就是抓住了农村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支撑点,抓住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市化的关键环节,充分调动各级领导抓好小城镇建设的自觉性。
  第二,科学规划,确保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规划工作要体现高起点、有特色、重科技的原则,具有超前性、科学性和实用性。要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和规划的权威性、约束性,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第三,放宽政策,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要改革投融资体制。坚持以市场筹资为主,政府补贴为铺的原则,建立起“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带资进镇,参与开发建设,变“要我建”为“我要建”。二要改革土地流转使用制度。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处理好城镇建设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三要改革户籍制度,放开农民进入市区和小城镇的户籍限制,尽快实现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区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口。
  四是改革调整行政区划,理顺城市中心区与边缘行政区划体制,将市区附近的村划归城区,加快中心城市膨胀速度。要加快撤乡建镇步伐,加快乡村城市化进程。五是改革建设方式。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方针,积极引导农民和城镇居民走集中统一建设的路子,对城镇住宅、工业小区、市场设施、公用事业设施等进行综合开发。
  第四,搞好定位,培育支柱,建设特色型城镇。在小城镇建设上要与农业结构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为农服务的思想。要结合乡情镇情,确立主导产业,并强力培育和开发,形成一镇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特色经济,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建成资源型和特色型的城镇发展格局。
  第五,讲究方法,突出重点,建立起科学的城镇工作运行机制,防止急功近利和一哄而起。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