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清古城共有四重城,中心是紫禁城,再往外是皇城,然后是内城、外城。目前保护最完整的就是紫禁城,环绕紫禁城的皇城位于北京古城中央,东至东皇城根,西至西皇城根,南至天安门红墙一线,北至今平安大街。明清皇城东西宽约2500米,南北长2750米,呈不规则的方形,像正放的乒乓球拍,但西南缺一小角。现存的天安门红墙即为皇城南墙。 日前,北京市文物局就市政协委员关于设立“皇城原貌保护区”的提案作出了答复,并再次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及部分政协委员的意见。与会专家、学者及政协委员对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很高,他们一致认为“皇城保护区”的绝大部分应划为永久保护地段和暂不开发地段。对新批建筑的用途、高度、形式、色调等要严加限制;对已兴建的有损于保护区历史风貌的建筑物,要下决心有计划地予以拆除;现仍占用文物保护单位用房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尽早腾退。 会后,就“皇城保护”问题,记者专程采访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与罗哲文教授。 皇城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谈到皇城保护,罗老非常激动。他说:“北京古城在历史价值、规划设计上都是独一无二的。1948年,梁思成先生曾说:”北京城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体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比。“罗老说,当年如果能按照梁思成先生的建议保护古城另建新区,北京古城绝不逊于今日之巴黎与罗马,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了。 罗老说,北京的外城、内城现在已经没有了,剩下比较完整的就是皇城和紫禁城,以故宫为中心的庞大古建筑和街巷、寺庙、古民居等古建筑,如北海、中南海、景山、太庙、社稷坛……等等,是世界著名古都的精华。因此,保护皇城意义重大。 皇城保护刻不容缓 目前,皇城的破坏并不严重,基本上完整。北海、中南海、景山、太庙、社稷坛都是皇城最重要的地方,皇城内的街巷目前也还基本上存在,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依然具备。 1998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主席席尔瓦先生就天坛和颐和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前来考察时,曾深情地说:“我很早就仰慕古都北京,今天终于来了。北京太伟大了,无论如何都是应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北京虽然未像巴黎、罗马那样保存完整,但是我看中心部位的皇城区域尚基本保存。这是北京古都的核心部位,还是够条件的。”席尔瓦先生还说:“在其他一些国家,也有把古城的一部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他建议我国将北京皇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说在他任期内,希望能为北京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做出最大努力。 罗老说,一个外国专家如此重视我们的古都,我们就更应该重视。他说他自己现在已经78岁了,作为居住在北京55年的市民和有50多年工作经历的文物工作者,他热切希望把北京这一重要历史文化名城很好地保护起来。 紫禁城很难独善其身 在历史上,皇城跟紫禁城是分不开的。皇城的红墙也叫萧墙。红色的墙,黄色的琉璃瓦,本身就是皇家的标志。明清时期紫禁城内外,凡皇家所有的生活、供应和服务,都是由太监掌管的内务府管理的。皇城是皇家生活服务乃至保卫的外院,与紫禁城密不可分。 皇城在明朝、清朝都是禁区,“民不得出入”。对外出口只有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和承天门?即天安门?四处。清朝只是稍微变通了一点,允许一些八旗子弟住在西安门、东安门一带。可以说,皇城就是紫禁城的后花园。 按《文物法》的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有一个保护范围,对紫禁城的保护只限在宫城墙内的范围是不科学的。从上面的阐述可以看出,紫禁城不可能与皇城割裂而存在,那样只能使紫禁城成为一座孤城。 皇城保护就是要保留京味 郑孝燮不止一次说,皇城保护就是要有京味,即使不得不改造的地方也要唱“新编历史剧”,即里面无论如何现代化,外面也要看上去和周围的环境协调一致。文津街上的北京图书馆就是一处成功的现代建筑。民国时期改造的北海大桥,原来桥头有两个木牌楼,路面被拓宽后改为40米,现在就没有必要恢复原样。民国初期,即1914年至1925年,民国政府对北京皇城进行了保护性改造,因交通需要打通了南北长街、南北池子,此外还打开了中山公园和太庙的大门。即使在当时,南长街和南池子也只为连通长安街用,不作交通要道。 保护皇城不是再修城墙 保护皇城并不意味着要把皇城城墙都修复起来,而是要保护皇城内的原有建筑。 郑孝燮建议皇城保护工作应抓好四条街,一是南长街和北长街,二是南池子和北池子,三是西安门大街,四是五四大街到沙滩。做好这几条街的整治规划至关重要,它们最能体现原来的历史风貌。这些街有一些很差的地方,例如南池子大街上某电影制片厂的发行处、某证章厂的房子就是破坏性建筑。 此外,旧城改造及开发皇城保护区内的房地产要非常谨慎,该地区人口密度已经超饱和,应走疏解之路:向外分散人口,保护区内的道路也不应承担交通要道的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