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施工 查看内容

一年投3亿让市民500米内见绿(图)

2001-9-3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95|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近年来,随着一个个大型公共绿地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出门见绿,对上海市民来说已可望可及。如今,上海的绿化工作已经做到了高架道路上,一盆盆绿色植物连成翡翠长链,交错盘旋在城市的半空,给人带来愉悦的视觉享 ...

  近年来,随着一个个大型公共绿地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出门见绿,对上海市民来说已可望可及。如今,上海的绿化工作已经做到了高架道路上,一盆盆绿色植物连成翡翠长链,交错盘旋在城市的半空,给人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图为共和新路中山路高架桥。据来自市绿化管理局的初步估算,本市现有的4千多公顷公共绿地,一年所需的养护资金达3个亿。
  每年3亿元的护绿资金令上海市民充分享受政府“高投入”带来的“绿岛效应”。
  面对这笔可观且长久的投入,政府在努力,企业在出力,市民在参与。共同做好绿化养护管理这篇大文章,是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
  出门500米见绿
  从1998年至2000年的三年间,全市共新建绿地3747公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已从1998年的2.96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4.6平方米,市区绿化覆盖率从19%提高到22%以上。今年,本市又将建设公共绿地800公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5.5平方米。
  随着延中绿地、太平桥绿地、黄兴公园等特大型绿地的建成开放,绿化主管部门又向市民承诺:每个区至少拥有一块4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地,每个街道都将建成一块3千平方米的绿地,形成500米服务半径,即居民走出家门500米就能进入一块3千平方米以上的绿地。目前,这一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老城区20-30块绿化盲点也将逐步消除。至2005年,上海市民出门500米见绿将成为现实。
  资金筹措:多元化
  绿化的特性,注定了它绝不可能一劳永逸。如果资金不到位,养护措施不落实,眼看着花巨资建造的绿地渐渐枯死,岂不遗憾?
  据业内人士介绍,每平方米绿地每年的养护费用约10—12元,上海公共绿地一年的养护经费至少3个亿。如此巨大的资金从何而来?目前本市采用的是区政府为主体,市里贴一块,社会认养作补充的模式。尽管如此,资金还存在一定的缺口,养护经费往往难以保证。探索多元化投入,形成绿化管理资金筹措机制成了绿地养护的当务之急。
  目前,各区绿化养护资金的投入不尽相同。在区财政项目中,没有专项绿化养护资金,由此出现了一定的反差:经济状况好的区投入多些,经济状况差的区投入相对较少。为了筹措养护资金,有些绿化管理部门不得不去考虑经济开发,来贴补养护经费的不足。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国家所有的公共绿地,政府应该确保养护经费的投入,这是绿化养护进入市场运作的前提条件,有了资金的保证,绿化养护采用公开招标才有了可能。
  管养分家:市场化
  长期以来,本市的绿化养护一直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痕迹,管理与养护同出一家,不分你我。管理部门总是手臂朝里弯,将养护的“生活”悉数交给属下的儿子孙子单位,养护质量难以保证。
  据市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陈明介绍,上海的绿化养护正逐步向市场化转轨。而要实行真正的市场化,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政企一定要分开,各自职能明确,政府管质量、规范及标准的制定,并加大检查、管理力度。二是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开。管理层的职责,就是按一套规范性标准考核,不要从事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
  他透露,市绿化局今年正在审批40-50家有养护资质的企业。今年,全市50%以上的公共绿地养护量将通过市场招标的方式选择养护单位,两年内,上海的绿化养护将全面实行市场化。
  长久护绿:全民化
  绿化养护,除了政府主渠道外,全民护绿,应不失为一种有益的补充。这方面,上海走在全国的前头。10年前,就已开始了门前责任制,市民林、母亲林、青年林应运而生。据介绍,目前,全市70%的绿地实行了门前责任制,但签约率高、履约率低,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有些单位和市民一签了之,事后再也不闻不问,也没有相应的部门去管,当初的承诺没有兑现,也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
  为了让市民的热情经久不衰,市绿化局今年准备开展定点义务植树,就在居住地周边,让市民在得益于绿色效应的同时,自觉地为绿化的养护尽心尽责。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