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与比萨斜塔
提起比萨斜塔,很少有人不知它的大名,而若说起山西省的应县木塔知之者恐怕就有数了,我就属于知之不多者。今年7月,我随山西省记协的同志观看应县木塔,一下子被它的神奇与壮美震撼了。在惊讶之余我又听说,应县木塔又被称为“东方的比萨斜塔”。两座名塔,两座斜塔,我产生了将它们比较一下的想法。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内一组古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为比萨大教堂的钟楼。它于公元1147年动工兴建,1350年完成。该塔由大理石砌成,分为8层,呈圆柱形。塔高54.5米,塔身底部厚约4米,顶部厚2米余,塔重1. 42万吨。从下而上外围8重拱形券门,由底层15根圆柱,中间6层各31根圆柱,顶层12根圆柱,建成213个拱形券门而成,塔内有螺旋状楼梯294级,可盘旋而上至塔顶。这座塔倾斜的原因是,地基打得不深,土层强度低,所以当第三层完工时,塔身开始倾斜,工程只好停止。94年后,又继续施工,尽管加强了防倾斜措施,但全塔建成后,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线2.1米。600多年来,比萨斜塔不断倾斜,以致偏离了垂直线5.2米。它历经了1972年10月大地震而未倒,成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比萨斜塔也随之名闻遐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再来看看应县木塔。它原名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代,公元1056年。木塔坐落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高67. 31米,底层直径为30米,木塔为平面八角形,外观5层,内部还有4级暗层,实为9层。各层都使用了中国传统的斜撑、梁枋和短柱等建筑方法,使整个塔连成一个整体。整座木塔没有使用铁钉之类金属或石质材料,但却十分坚固,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大奇迹。应县木塔,第一层有24根明柱,直径60厘米,长9米,底层墙里还有16根暗柱,这40根木柱支撑着这座60多米高、7430吨重的木塔,据专家测算,木塔共使用木材3745方,构件总数数以万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木塔建成至今,历经近千年风雨浸蚀、地震灾害和人为破坏,仍巍然屹立。仅大地震就有6次,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应县,木塔整体摇晃,风铃震响约1分钟,但总体未受损害。公元1267年和1324年,当地两次发生洪水,冲毁县城房屋,但木塔却安然无恙。1926年,军阀混战,一颗炮弹穿门而入,击中了塔内层的柱子上,奇怪的是,木塔竟然没有引发大火。当然,木塔毕竟是木塔,历经磨难,它已开始倾斜,第二、三层整个向东北方向水平扭转,这两层西面的柱子也向东北方向倾斜,因此有人称它为东方的比萨斜塔。日前,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向全国文物界以及工程技术界的专家学者公开征集木塔的维修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