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成都家装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众多家装、建材企业涌进了蓉城大大小小的街道,他们或驻进建材商城,或租用写字间,或沿街而市。专业家装队伍在逐日壮大的同时,无数桥头堡(游击队)也混迹其中,极力分割家装业这块蛋糕(年产值50亿-60亿)。眼下,该市家装业竞争已日益惨烈,设计战、质量战、工艺战、价格战在业界杀得错天暗地。于是业内人士不禁有些担忧:家装业的微利时代为时不远。 家装企业:规模化让利 家装业形成了今天的市场格局,对于多数商家而言,核算赢利显得尤为谨慎,而万科房产老总王石则认为:毛利不能超过25%,超过25%,不做,对消费者不利的事不做。某知名企业近期推出家装之绝密档案,小家装(游击队)虚报材料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乳胶漆本该5桶的用量,却虚报为8桶,其它材料也如此,特别是一些小家装重复算料的现象甚为突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暴利”。 作为全国家装标兵企业的代言人冉春林先生日前在东方家园推出的品牌家装概念后,首次向蓉城市民披露和展示了独创的电脑算料软件,对品牌材料、人工费、工艺做法、合理利润等尽都一览无余,且管理费15%下降为6%,用作施工协调费。当记者问及为何降价时,冉先生称:“我们有了连锁经营的成功模式,我们坚信:规模出效益,我们在学家电业中的长虹,长虹率先降价引发了整个家电行业的繁荣,想必这就是经济规律。” 据悉,上周华达家装企业的降价声一出,前往咨询者络绎不绝。与此同时,本地另外几家品牌家装也有相应的降价举措。如此看来,“微利”只要合乎情理,就会有市场。 小家装的“暴利” 某些家装企业认为,表面上的“微利”是一种“暴利”。如一些小家装某辅材的成本核算50元/平方米,而在施工中,成本控制在30元/平方米,所余费用自然流进了自己的腰包。 就高收入家庭而言,花钱搞装修,几万、十几万,主要突出一个档次和品位,这对某些装饰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捞钱的良机。因为多数业主对家装并不内行,对使用何种品牌材料,材料产地,工艺做法,业主无从把握,“暴利”倾向仍然存在。 前段时间,新闻媒体纷纷呼吁明明白白做家装,但真正弄明白的还是企业老板。正是上述“变相成本”控制,此派生的招术颇多:要么将材料以次充好,要么将品牌材料换为一般材料,要么偷工减料,要么重复算料。对于某些小家装而言,“暴利”现象的确存在。所以,对于那些小家装在无品牌、无规模条件下经营的“暴利”,只会以“低质低价”来分割市场。因此,一直以来,小家装遭消费者投诉的案例与日俱增。 业界:微利时代暂无定论 对于装房户而言,“微利时代”仍众说纷纭。比如有些成功人士喜欢追求时尚,张扬个性,体现身份,比较看好豪宅装修,自然出手大方,花几十万、一百万进行室内装修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对于某些家装公司而言利润当然不菲,自然“暴利”也就顺理成章。但对于众多工薪族而言,装修住宅就不容易了,他们往往要比较好几家家装,百折不挠以复砍价,仿佛要将有限的合理利润一块砍掉。如此以来,许多品牌家装叫苦不迭,不得不放弃签单的机会。 北京龙发家装的肖军先生介绍,随着个性化居饰渐成主流,装修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这不仅体现在设计上的品牌艺术性,更强调了设计功能的完善和环保价值,同时也要顺应国际时尚家庭办公多元化格局的发展新理念。所以,对于品牌家装而言,倡导的是性价比,即优质优价,故发展空间较大,利润也更趋于合理。 综上所述,目前家装业微利和“暴利”并存,当然“暴利”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存在的土壤,这需要全行业逐步去规范,与此同时,“微利”现象的确也有。“微利时代”距我们究竟还有多远,目前暂无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