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化的进程正在推动建筑设计市场迈向商品社会。然而刚刚走出计划体制的设计院所在方兴未艾的房地产市场中却陷入泥沼之中。来自市场、发展商、境外院所的压力和业内恶性竞争使国内建筑设计师惨遭冷遇。待遇不平等、收费差异大、设计思想不被尊重等一系列问题摆在他们眼前。是抱怨,是顺应,还是迎接挑战?“入世” 将至,“洋”光下的阴影正加重对国内设计师的威胁,中国设计师如何看待当前的市场现状?发展商们又是如何看待中外设计师的? 围绕着这些问题,本报特组写了两篇文章,分别从设计师和开发商的角度谈些看法。今天,这篇文章谈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北京申奥成功为房地产开发建设带来了无限商机,为数众多的建筑企业开始赛跑。面临加入WTO,国外设计事务所的涌入,国内的建筑设计院所感到了压力。 目前,建筑设计市场的混乱,对中国及国外设计师的不同待遇,导致中国设计师倍感“入世”压力。计划经济时代,建筑设计师听政府的;市场经济时代,建筑设计师则不得不听金钱的。在时代变革之际,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应该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集团化不应再占绝对主流。 对“洋”设计的盲目炒作虚火太旺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胡越直言,虽然还没有“入世”,他本人已经感觉到压力了,一个是社会大环境给建筑师造成的压力,一个是建筑业本身机制造成的压力。他说,“将来的正常情况下,压力应该不是来自社会上,而是来自机制上和自己本身的专业水平上。”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市场上有一股炒作国外设计师之风,这对中国建筑设计师很不公平,中国建筑设计业应该有自己的保护政策,像农产品、纺织品一样;建筑设计也应该以质取胜,不能有炒作。按照目前的有关规定,国外设计事务所大都只能做方案,其他程序还得要让国内的设计院所来做,个别开发商把洋设计师当成卖点盲目炒作,实际上未必了解他们的真实水平,也许正是靠着国内设计师的补充完善,才出现了交口称赞的好作品。 国民的建筑意识决定国家的建筑水平 社会的不平等待遇、国内开发商对国内建筑师的歧视,造成了这种压力的存在,这和中国国民的建筑意识有关。在许多有着优良建筑传统的发达国家,老百姓的建筑意识非常高。像意大利,受过建筑教育的人很多,但并不等于都做建筑设计,而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从事建筑教育,到各个领域去工作。罗马大学仅一个建筑系就1万多人,相当于我国多所大学加起来的总和。有了这种修养,国民的建筑意识提高了,这个国家的建筑水平才能提高。中国建筑水平低,不光是建筑师水平低,而是整个国家的建筑修养水平低。 说话的权利越来越小是中国建筑师的悲哀 有业内人士说,以前在计划经济时代,行政指令多,建筑设计师听政府的,政府说怎么样就怎么样;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建筑设计师听金钱的,只要甲方给钱,甲方需要什么样的设计,建筑师就只能出什么样的设计,甚至于甲方想违规建筑,建筑师都得想办法为其提供帮助,否则,就得为生存考虑。 北京大学教授、城市规划中心主任吕斌说,开发商要利用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大的利益,以之为主的甲方市场是一个危险的市场。他说,“以后建筑师说话的声音会越来越小”,他们拿了房产开发商的钱,就得听人家的指挥,设计师的创意被甲方抹杀掉了,这是中国建筑师的悲哀。 “现在设计上听房产开发商的,可能是一个潮流”,胡越说,“目前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很不正常,应该是建筑设计师引导甲方走合理的路,不应该一味屈从甲方。目前是谁有钱谁决定市场,以后应是科学合理地去决定市场。在中国没有立场的设计师很多,但这与体制有关。”实际上,建筑师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不能完全听甲方的,而应该听市场的。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了解市场需求,引导开发商,“要比开发商技高一筹,否则,开发商永远蔑视你,你就是他手中的画图工具”。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一定要开拓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自己,在设计上具有超前意识、现代意识,做精神上的“贵族”,打消开发商对设计师“穷人给富人做设计能否做好”的疑虑。 都是混乱惹的祸 据了解,现在市场上一些不正规的、挂靠的建筑设计院所,光北京大大小小就有五六百家。好些甲级事务所都和某些单位领导的利益挂勾,正是这些不正规的设计院所搅乱了市场。由于市场不规范,导致国内建筑设计院所没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也造成了国内建筑设计师不必要的压力,有时只能压低设计费去竞争。 4月18日颁布实施的新《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就位后,经有关人员测算,原施工总承包企业将减少到近3万个。新《规定》提高了一级企业的门坎,如将注册资本金由30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同时,还要求净资产不少于6000万元等。新《规定》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优化结构、调控规模,减少具有施工总承包能力的企业数量。业内人士希望新的《规定》能对混乱的市场起点作用。 “三边”行为不符规定正规事务所难以接受 有些人觉得“入世”后,国外事务所大量涌入,可能会对国内建筑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有业内人士说,即使不加入WTO,国内建筑设计单位如果按照市场来做,同样面临挑战。胡越认为这种情况有可能出现,但他说,“从近期来看,如果不考虑现在社会上不正常的情况,这种压力不会很大,因为我国开发的程序与国外不同。” 据介绍,中国的业主在前期把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做好了,一旦到了设计阶段,周期压得非常短,要求速度非常快。没几天就出图,随意改动设计方案、随意压价。国家虽然有规定不让搞“三边”(即边设计、边勘探、边施工),但实际上大部分工程走的都是“三边”,这直接影响到建筑质量,而且周期与费用也不合理。现在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这对于国外那些正规的事务所是无法接受的。而且中国的业主不管是政府行为还是私人开发,实际上不能适应国外的那套。从中国现有的一些国外建筑设计事务所做过的工程来看,基本上都是与中国建筑设计院合作。据胡越讲,国外真正有水平的正经公司来中国的并不多,大多是中等偏下的水平。进来的不是西方建筑市场的主流,都是些边边角角,他们来到中国市场就是趁中国建筑市场(主要是甲方)不成熟,钻空子赚钱。 设计事务所浮出水面多元化成为趋势 吕斌认为,中国的建筑设计市场应该是多元化的,集团化不应占绝对主流。全世界很多设计领域都已趋向专业化、小型化。我国的设计院机构太大,动辄1000多人,是到了要改革的时候了,中国应该有一批中小型的私人建筑设计事务所。 据了解,建设部今年预计在全国范围内面向社会,审批大约100多个建筑设计事务所,有业内人士评价,这种发展思路是对的,是和国外接轨的一个标志。中国就是因为没有正规的私人事务所,才没有大师的出现。以后市场有可能多元化,中国应该建立起以建筑设计师为龙头的事务所,把建筑设计师的品牌树立起来。以后的建筑设计院不应该是官本位,而应是建筑设计师本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