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目前发展小城镇的历史定位 我国目前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人均GDP2001年可达850美元;城市化刚刚起步阶段跨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基础。下列特点可以对城市化发展的本阶段做出进一步的定性描述: (1)全国工业化已达到中等水平。 (2)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正处于第二次创业时期: 在生产手段上,由以手工操作为主向机械化和电子化方向转变;产业类型由小型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劳动双密集型转变;在产业布局上开始向小城镇集中。 (3)农业由小农经济开始向产业化经营与机械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4)自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的数量已增长7.7倍,但目前农村城镇化的速度正在趋于减缓;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也在趋于减缓。 (5)小城镇的建设质量总的来说较低:基础设施水准很低。至1996年底,平均每个建制拥有的供水站数,东、中、西部分别为1.2、0.6、0.6个,满足不了居民生活需要。每10个建制镇才拥有1个公园。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微乎其微。 人口受教育程度也较低。 (6)我国的城市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总的趋势是集聚。目前小城镇的发展,就农村城镇化子系统而言,具有集聚的性质(撤村并点,向小城镇集中);但就整个城市化系统而言,却具有被迫滞留于分散状态的性质(抑制向大、中城市集中,主要只准向小城镇集中)。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向广大城镇充分铺开的程度。 总之,我国目前发展的小城镇,既不同于封建时代(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的农村小集镇,也不同于发达国家二战后的“新镇运动”发展的现代化小城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展的小城镇,具有特定的性质,也必须遵循特定的发展规律与机制。 2、发展小城镇的动力机制目前促进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首先是农村的推动力。我国的粮食生产已能基本满足全国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需求,丰年有余。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预计在今年30年,其数量将从1亿发展到3亿左右。 再加上目前农村存在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如农村生育率高,农民收入低,受教育程度低,建房困难,生活方式落后,服务水平低等,都要求建设小城镇求得发展。 3、对目前小城镇经济拉动力的评估我们所指的“小城镇”,包括一般建制镇、中心镇(含城关镇)和县级市。他们的经济拉动力当然有所区别。城镇的经济拉动力,主要指其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基本职能产值和税后利润,它可容纳就业岗位、扩大再生产和用于城镇建设。基本职能即其对外销售或服务,从而可从外部取得经济来源。 因缺少全国城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平均数据资料,试从平均收入和城镇平均人口数按一定的积累率、税率和基非比反推其国内生产总值,并参照一些城镇的具体数据,则可概略估得各级城镇产业之平均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 建制镇2000万元/年中心镇5800万元/年县级市38000万元/年 循此线索或许能略见小城镇经济拉动力之一斑。总的来说小城镇的经济拉动力还是较弱的,有赖于国家和中心城市的扶持。 4、与城市发展总规律的对照18世纪工业革命后,现代化工商业在全球范围的竞争对城市化的影响,首先是要求高度的集聚。各种企业、事业单位都力求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影响力,力求占领和垄市场。他们依靠大都市集聚力量来到自己的目的。这种聚集导致了现代大都市(metropolitan)、集合城市(conurbation)、巨型城市集聚区(megalopolis)乃至区域城市(regional city)的形成。只是当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达到高度发达的阶段后,城市分散的需求才导致“逆城市化”(disurbanizantion)现象的出现。这时主要中心城市的人口数量出现负增长,百现代化的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的“新镇运动”(new town movement),也是到六、七十年代才进入成熟阶段。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刚开始从起步阶段转入快速发展阶段。而且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农业人口还占70%左右。我国目前发展小城镇,一方面具有初级集聚的性质,另一方面具有被迫分散的性质。小城镇的质量处于相当低的水平。 改革开放已22年,现在又面临着即将进入世贸组织(WTO)、参加全球化国际竞争的格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城市化的重点,显然首先是要抓好主要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化和内涵建设,这是龙头。与此同时,积极推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后者主要是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要求,及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要求。它对主体城市化子系统起着重要的保护、保证和配合的作用。但它的发展有赖于主体城市化子系统的辐射拉动。这是龙头和龙体的关系:龙无头不行,头无体不生。 5把“双轨制”城市化引向良性循环我国的“二元化”社会结构导致工业化和城市化(或称双轨制)的格局。就城市化而言,一方面是主体城市化子系统,包括特大、大、中、小城市;另一方面是农村城镇化子系统,即小城镇的发展。二者之间因经济拉动力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别,存在着断裂(少数明星小城镇例外),即二者尚未良好地衔接在一起,尚未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如果任其用餐肆展,这种断裂有扩大的趋势。因为在工作时代人类文明的代表毕竟还是大城市文明;所以在目前条件下,大城市对非农人口和企业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如果小城镇得不到健康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冲击主体城市化子系统,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分散式发展,忽视主体城市化、特别是主要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化和内涵建设,则小城镇的发展也会失去依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两种偏向都会导致恶性循环的发生,应当注意避免。怎样能将二者的发展导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以至融合为一体呢?以下诸点是值得注意的: (1)城市发展的方针,要使我国城市化系统的总体输出最优化,有利于全球化国际竞争。城市发展的重点,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领域的龙头设施所在的城市等级而自然转移。但是要处理好“龙头”与“龙体”的关系。目前,一方面要重视主要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化与内涵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促进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目前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有赖于国家的支援与扶持和中心城市的辐射拉动。因此不能仅就小城镇而论小城镇的发展,而须着眼于整个二元化城市化系统的良性互动。 (3)二元化(双轨制)城市化系统要避免恶性循环,导致融合为一元的融合系统,关键在于加强小城镇经济的动力,即其产业的基本职能部分(对外销售与服务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 (4)培育小城镇经济基本职能的途径,有面向农村市场需求,面向国家环保、生态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及面向国际市场需求等几个方面。 (5)要启动农村市场,需提高农民收入与购买力。其有效途径之一是引导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其它的产业化经营。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是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6)城市的市场需求,除通常的产品销售与生活、生产服务业外,还可注意城市的环保产业(如垃圾处理、资源再利用等)和绿色产业(绿色食品、无污染产品等)的需求。 (7)国内基础设施与环保、生态产业需求,是国家目前投资的重点。除道路、管道、自然保护等,也可由小城镇组织各种产业集团来经营。 (8)国际市场需求,除特色产品、绿色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外,还可注意发展旅游及文化产业。 为此要充分发掘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民族风情与自然遗产等。 (9)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农村工业化、可改善目前90%以上乡镇企业散布在农村的各种弊端,并逐步于集中和发挥集取效益。 (10)以小城镇为依托兴办文化、体育、卫生、科技事业、有利于提高小城镇的吸引力和人口素质,促进农业现代化。 6结语推动小城镇的健康发展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在目前阶段发展小城镇,既存在历史机遇,也受到若干条件的制约。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在我国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主要地位,还有赖于主体工业化与主体城市化的“龙头”作用及国家的政策倾斜、支援和扶持。 因此,不能仅就小城镇而论小城镇的发展,需遵循发展的规律,利用发展的机制,要着眼于我国整个城市化系统的优化输出与双轨制城市化系统中两个子系统的良性互动,避免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