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工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加平教授表示,新型窑居建筑有望直接进入“绿色建筑”。据悉,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热工与节能专业委员正积极向西北地区推广这种新型窑居,以便使人们从传统窑居直接进入“绿色窑居”。 近几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帮助下,结合现代建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建成了一批既保持了传统窑洞民居的节能、节地的优点,又满足当代家庭结构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型窑居建筑。据刘加平教授介绍,由于自然环境恶劣,陕甘宁的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窑居建筑因为节能、节地、节约资源成为当地人的传统民居,目前有上千万人居住在窑洞中。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入,环境保护日益深入人心,当地人民住什么样的房子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让上千万人搬出窑洞,住进砖混结构的房屋,不仅财力达不到,而且过量的能源消耗也使此举的可行性大为降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就传统窑洞民居的更新和再生,进行了大量调查、设计创作和试点示范建设工作,并对传统窑洞的声、光、热环境和空气质量作了实地测试,发现窑洞除了“冬暖夏凉”的热工状况令人满意外,室内的光环境、空气质量和通风情况均较差。针对以上情况,研究人员创作出了新型窑居方案。 在窑洞屋顶加盖了一米多的黄土层,种植上花草,以进一步降低顶面的室外综合辐射温度,保持了窑洞“冬暖夏凉”的优良特征;并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选用石材和黄土做建筑材料,减少运输成本。利用太阳能系统改善室内热环境,包括利用被动式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用水和大面积的中空玻璃门窗创造均匀的室内光环境,同时形成了穿越式的通风环境。 刘加平教授说,这样的新型窑居不仅节能、节地、节约资源,造价不高,而且充分利用了自然能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目前,已经在延安枣园村建成了200孔新型窑洞,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普遍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