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上海市决定在“十五”期间率先重点建设“一城九镇”。为打破千镇一面模式,规划设计由国际竞标。“一城九镇”建成后,将现异国风情。 据了解,“一城九镇”国际中标的规划设计方案是:松江新城——建成英国风格的新城;安亭镇——建成德国式小城;浦江镇——建成以意大利式建筑为特色,结合美国城镇风格;高桥镇——建成荷兰式现代化城镇,融入法国和澳大利亚风情;朱家角镇——建成既凸现本土水乡古镇风貌,又有现代城镇的格调;奉城镇——建成西班牙风格小城;罗店、枫泾、周浦、堡镇——建成欧美特色的小城。对此,我们不难看出,“一城九镇”的中标方案强调了理念,淡化了风格,弘扬了特色,核心是凸显地方特色。 什么是地方特色?概言之,融合了本地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优秀要素所形成的甲地区别于乙地的建筑外貌与内涵。主要有七个方面的要素和原则。 适用经济。房子是造给人住的,吃、住、憩、娱、贮等基本功能必须要满足,务农的、经商的、从政的、三代同堂、单身独居、三口之身,传统保守的、现代前卫的、随波逐流的,各人各家对建筑有千差万别的不同要求,但要使居住使用者感到适用而经济节约。 宜人舒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定社会自然区域形成了当地的生活行为习惯,包括起居、饮食、服饰、生产、饲养、礼仪、排泄、贮藏等。作为这些行为主要载体的建筑或设施,在建筑定点、空间开合、建筑色彩、高度体量上,必须使居住者使用者感到方便、自然、酣畅、舒适,处处体现宜人。 就地取材。建筑所用的砖、石、瓦、木、竹、水泥、钢材等材料,应就地取材。如埃及的金字塔,当地不产石头,石头都是从南边的埃塞俄比亚运去的。森林多木头、山区多石头、平原多砖头。尽管当今交通发达,但也不能刻意舍近求远,摈弃就地取材的原则。 因形取势。山、川、水、土造就了地形地势的万千气象,舍阴取阳、倚山面水、背风求静、出行便捷等古训使先人在建筑的选址定点上充分考虑地形走势,寻找最适合人居住的处所。尽管现在已走过蛮荒时代,但削山填河、灭水造地的方法还是应力求避免的,还应随形势,择优避劣而居。 延续文脉。各地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创造并积累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营造方法、技术和工艺,集中在古旧建筑的遗存上,里面蕴含了大量的人文历史信息。一座古屋、一段残墙、一棵老树,见证的是一个时代的历史与历经的沧桑,切不可因其老旧、失去实用功能而毁之,当精心呵护。 提升品位。建筑具有时代性、文物性。北京四合院的自足与保守、南靖土楼的实用与御敌、晋中大院的气派与恢宏,傣家竹楼的灵秀与拙补、江南民居的剔透与斯文,无不是古建筑的精华所在。我们在实用的基础上,当按现代生活行为方式与要求,进行吸收、提炼、融合,创造出新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