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镇撤并工作已在全国普遍展开,如何正确对待乡镇撤并,防范和解决好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保持被撤乡镇所在地的繁荣与稳定,加快中心镇的发展步伐,需要决策实施者们认真加以研究。据调查分析,乡镇撤并在小城镇建设管理方面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经济功能强弱失衡。乡镇体制是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的要求进行调整的,被撤并的乡镇本身城镇化水平低,基础设施条件差,工商业和农业产业欠发达,随着行政中心的转移,镇区常住人口相对减少,人气一散,商机有限,其经济功能的萎缩和弱化成为必然。与之相反的是,保留的主体镇将面临着规模膨胀的巨大压力,被撤乡镇原有部分村居民和准备进镇落户的村居民无疑会涌向中心镇,如果不及时正确引导并有序调控,对主体镇的整体经济局势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设施建设顾此失彼。毫无疑问,随着被撤乡镇所在地经济功能的相对弱化,今后对其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力度也会相应减少。一方面被撤乡镇所在地已有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和房屋建筑可能大量闲置;另一方面中心镇要增加设施和房屋的投入,占用大片土地进行规模扩张。这种表面上看似正常的现象,如果不注重全局利益的调整,不注重被撤乡镇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和经济功能的平衡,极有可能出现被撤乡镇所在地因为荒凉导致的经济萧条,中心镇镇区因盲目扩大建设带来的经济包袱,进而缺乏经济持续发展的财力支撑,城镇建设的质量水平难以提高。 三是维护管理倚重避轻。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力量肯定会倾斜到主体乡镇,对被撤乡镇所在地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极易松懈,如果疏于管理和维护,必将导致镇区道路、桥梁、供排水管网、公厕、路灯、绿带游园和行道树、风景树等市政公用、环卫绿化设施遭到破坏。尽管被撤乡镇镇区的基础设施的配套水平不高,但毕竟是老百姓多年来用血汗钱建设的成果,也是地方政府有管理责任的一大笔有形资产,一旦有损,于当地城乡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