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有杭州“文化航母”之称的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建筑设计方案终于尘埃落定,参选的第十八套方案从众多优秀方案中脱颖而出。不久的将来,在杭州延安路的中轴线上,将出现一个直径为198米的圆形广场以及一幢高为174米、共48层的塔楼,与南端的城隍阁遥相呼应。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方案是经专家和普通市民历时5个多月的充分讨论后确定的。 近年来,古城杭州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漂亮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杭州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开始思考,“杭州应该有什么样的建筑”。 8月初,当地媒体的一篇文章,激起了杭州人蓄积已久的热情。一时间,一场“杭州应该有什么样的建筑”的讨论在杭州展开,建筑专家、美术家、诗人、房地产开发商和杭州市民纷纷投入其中,畅所欲言。 在这场讨论中,杭州市的多数市民认为,杭州的“老城要含蓄,新城要奔放”。老城区要多一点文化气息,少盖高楼,尽量与西湖柔美、含蓄风格保持一致,新城区可以突出高楼大厦的现代风格,显示新杭州面向世界的开放理念。 专家、学者则对杭州目前的现状表示了更多的担忧。他们说,杭州的建筑似乎迷失了方向,更多的是陷入了模仿的泥潭。杭州有得天独厚的西湖、运河、钱塘江,是一座充满灵性的城市,但在钢筋水泥这些现代建筑材料的威力面前,却缺少灵动的建筑浮现。杭州不要贪大求高,与它的自然环境一定要采取尊重与合作的态度。 杭州所发生的讨论反映出人民群众越来越关心城市的建设。 我国著名的规划专家郑孝燮认为,杭州市民所讨论的建筑问题绝不是某一单一建筑的问题,而是整个杭州建筑整体风貌的问题,这就要涉及到城市的规划。其实城市规划在前期编制的过程当中就已经有了群众的参与,其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讨论只是其中一种,还可以是群众来信,也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来反映意见,以吸收各个方面的意见,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最后由人大来决定。 郑孝燮说,任何一个地方的建筑都不能脱离它的自然环境。杭州有山有水,山水相融,重峦叠翠,是一幅绝美的南方山水画,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同样,建筑也不能脱离文化,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历史上杭州曾有白居易、苏东坡等文化修养极高的文人在此为官,也曾建过都。这些都是历史,一代一代传下来,杭州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城市是一个有机体,时间上是联动的,整体上也是联动的,就像一个人到了80岁还是要与过去有联系一样。历史是根,文化是灵魂,建筑就是文化最集中最长久的体现。在新的建筑创作里面要有历史,不能脱离文化,要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一个城市的老城要改造,对文物要保护,对民居要划留保护区。古城要发展,可以另辟新城,而且即便是新城,也不能脱离特有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 郑孝燮说,市民参与到城市建筑的讨论,而且如此热烈,说明百姓日益关注自身的环境,无疑是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