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设备安全管理 设备监理处高度重视设备安全,建立和完善了安全管理制度。由专职或兼安全监理工程师,具体负责安全监察工作;聘请国外工程安全管理专家(业主聘请的日本安全专业总监) 对监理人员进行安全专业培训。 1999年12月,设备监理处及时发现1-4号塔带机爬升平台吊耳有裂纹,当即协调业主,设备厂商、承建单位,拟定加固方案,在厂商指导下由承建单位对吊耳进行加固处理,避免了设备重大事故的发生。 2000年9月3日发生的“9.3”事故,根据调查处理领导小组公布的初步调查结论,主要原因是ROTEC塔带机在设计与制造中存在严重缺陷。设备监理在事故发生前曾两次发出专函,指出ROTEC产品在设计制造中可能存在着不安全因素,要求对其若干结构焊缝进行探伤检查和加固处理,作出了预防性判断。 同年12月,在业主的统一部署下进行了“拉网”式安全大检查,提出了安全大检查专题报告,紧接着开始大规模整改,到年底具备整改条件的项目基本完成整改工作。“9.3” 事故中损坏的3号塔带机于12月25日修复,并投入混凝土浇筑。施工设备的日常运行和检修保养工作有序进行。 建立并落实安全生产警示制度,在施工现场设立“塔(顶)带机安全问题状况栏”。凡发现设备有严重威胁人身、设备安全的问题用“红牌”警示;要求在计划检修时解闷的一般问题用“绿牌”提醒。对存在的各类问题在栏内定期张榜公布,督促承建单位整改。在监理周报、监理月报内开辟“安全管理”专栏,及时向监理部、业主及有关单位反映设备的安全状况。 5设备信息管理 设备信息是设备监理的产品,是监理机构决策的依据,也是监理成果的反映。信息来源于工作现场,依靠现场监理工程师采集,通过信息专职人员整理、储存、检索、汇编、报送,为整个设备监理工作服务。设备监理处将设备使用管理信息分为设备制造厂家信息(文件)、施工信息(文件)、监理信息(文件)和业主指示等4类,并进行分类管理。依据《工程设备文件管理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文件传递。 设备监理处运用照相、摄像以及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手段做好记录。加强设备监理现场日志记录,做到施工现场每日都有监理日志,由站长审签;与武汉长为高新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三峡工程施工设备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设备基本资料管理、设备运行数据管理、文档管理、设备动态信息管理、报表自动生成等主要部分,并已投入使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应用,确保了监理信息的边疆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两年多来,共编发监理文函650份、会议纪要300份、监理周报110期、监理月报26期,记录设备运行数据14000多条,此外还拍摄了1000多张图片和录像。这些资料都已按工程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归档保存,并全部录入到施工设备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中,方便查询检索。 6设备监理成效 (1)通过设备监理对配件消耗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设备油耗指标进行测定,审查配件及油料采购计划,计算出配件和油料和最佳储备量,既保证了有充足的配件和油料支持设备运行维护,又降低了配件油料库存,节约了运行成本。 (2)运用施工设备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三峡工程使用塔带机两年多来的各种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出塔带机实际生产能力等重要指标,论证了塔带机实际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之间的差距,为施工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施工计划的合理安排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关统计数据已被国家水利行业管理部门采用,作为编制塔带机设备定额的依据。 (3)通过设备监理,加强了设备运行管理与土建工程施工的协调。本着设备运行管理服务于土建土工程施工、土建工程施工为设备运行管理创造必要条件的原则,在编制施工计划时充分考虑设备的定期检修时间,设备经常性检修尽量用待仓时间安排。通过科学管理,设备平均完好率达到95%,平均利用率达到80%。 (4)设备监理作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坚持以合同文件为依据、施工质量为保证的原则,公正及时地处理业主单位和承建单位之间关于设备使用管理的合同责任与经济问题,维护了业主与承建单位的利益。 (5)业主每半年组织有关专家对三峡工程施工设备进行综合评比。在长江委监理的设备中,累计有16台次被评为红旗设备,40台次被评为先进设备。 1999年是三峡二期混凝土施工设备安装高峰年,在设备监理人员的精心组织和协调下,施工设备安装量近2万吨,规模之大超过国内任何一个大型枢纽工程。1999-2001年是三峡工程混凝土施工的高峰年,从二期工程开工至2000年底,高程79m及90m两个混凝土生产系统共生产混凝土490万立方米,单台塔(顶)带机的混凝土最高月浇筑量达4.9万立方米。混凝土生产和浇筑的质量满足三峡工程质量标准,工程施工进度满足计划要求,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通过设备监理,不仅为这些先进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三峡工程2003年首批机组发电奠定了基础,而且为我国引进暂新设备,为我国新型施工设备的开发、使用、管理和维修保养积累了经验。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