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报,有两则新闻引起了记者的兴趣: 一是在本届大学生运动会上,国内知名的李宁公司独家赞助俄罗斯代表团,这是该公司继去年赞助法国体操队参加悉尼奥运会之后的又一次赞助外国运动队。许多人感到奇怪,李宁怎么把钱都烧到外国人身上了呢?而该公司的回答是: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 另一则是武汉的肯德基和麦当劳互用优惠券,即肯德基的优惠券可以在麦当劳换得同样的食品,反之亦然。两家“针尖对麦芒”的竞争对手,这回怎么惺惺惜惺惺起来?对此,商圈里有识之士指出,不管麦、肯之间的竞争谁输谁赢,但它却诠释出洋快餐经营成功的理念所在:永远都想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永远都想超越对手。这才是最值得国内同行深思的。 说这两个看似与建筑业毫无瓜葛的例子,无非想问我们自己一句话:与国外知名的麦、肯相比,与行业外的李宁相比,正在酝酿着与世界接轨的中国建筑业还缺些什么? 长期以来,建筑业的基础地位虽然未曾动摇过,但它“苦、重、脏、累”的特性也使行业本身处在社会公众认可的弱势地位。去年,中国社科院在2500多名16岁以上的青年中进行职业取向的调查,在69个职业中,建筑工人名列末位。 其实,且不论公众认可,也不谈社会环境,单就是我们自省行业本身,在企业管理、品牌经营、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理念,确实在360行中远谈不上高明。 墨守陈规,以不变应万变,这才是建筑业的最大问题。一位离开建筑业多年的人士,在一次谈话中说,当年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今以局外人的眼光来评价建筑业,发现在社会发生快速变化的这些年中,建筑业的变化实在太缓慢了。也许,这样的话听来有点刺耳,而事实却不容我们否认: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企业的当家人不像商人,而更像国家干部;企业不像企业,倒更像机关。当“金本位”冲击“官本位”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企业家往往选择后者为重。作为企业家,本该是在商言商,最大化的该是经济效益,但在业内,“为官”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本位。更多的当家人不是想着如何做大做强企业,而是整天琢磨如何去“摆平上面、烫平下面”。目的虽是为捞得更多工程,但这种普遍采取的依傍政府的经营“主旨”,使工程承发包、招投标等导致的腐败占了全国各类经济案件中相当可怕的比例。而这又大大败坏了建筑业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这当是行业的悲哀,也是企业家的不幸。 建筑业企业理念的缺失,还表现在品牌经营意识的似有似无和似是而非。我们的作品是路、桥、房,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但在商品经济社会,它亦同样具有商品的特性和本质。可我们在品牌经营上的认识误区,导致我们很少像其他行业的著名企业一样,肯花大力气去培植一个能代表自身理念的品牌。一个最直观的现象是,在中国名牌的星空里,何曾有建筑产品的影子?在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的今天,中国建筑企业又何曾有过要做“世界的李宁”的胆略? 高科技已进入我们的生活。当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之下越来越让人感到方便时,建筑业的科技含量是否与它的社会需求匹配?科技创新是否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也许长期被冠以劳动密集、技术含量低的概念,麻痹了我们自己。不应忽略的是,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没有企业家观念上的转变,不会有建筑科技的春天。 建筑业要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至少目前自身还有许多的缺陷。诸如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潜能,是否具有融资渠道,是否能够进行有效的资本运营,是否能将电子商务运用到日常的管理中去等等,都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这个“器”,或者说“利器”的前提,是企业家理念的确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