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贵州省遵义市对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市)的遵、桐、习、仁、赤5县市,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90.24平方公里,占国家计划的102.43%。 遵义市山高坡陡,岩溶发育,降雨集中,全市耕地70%为坡耕地,占国土总面积41.7%的土地存在水土流失,年侵蚀量达4341.82万吨,平均侵蚀模数达3383.58吨/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水、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土地退化、面积减少、人地矛盾突出,环境容量减少,污染日趋严重,水体质量下降,严重制约着遵义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此,遵义市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人口———粮食———生态协调发展的基本方针,各级党委、政府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治理水土流失,特别是1995年以后,赤水河流域的遵义、桐梓、习水、仁怀、赤水5县(市)先后列入国家长江上游水土保护重点治理县后,5县(市)抓住机遇,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精神,“九五”期间累计完成治理水土流失990.24平方公里。其中完成坡改梯12.06万亩、营造水保林41.45万亩、封禁治理44.32万亩,完成小型水利水保塘堰43座、谷坊135座、拦沙坝83座、蓄水池705口、灌排水渠151.66公里、截水沟85.7公里。总投工1988.27万个,完成国家投资3262.47万元。防治区坡耕地因此减少18.9万亩;尚未坡改梯的荒山坡由于采取了保水措施,水土流失减少62.5%;治理区强度以上流失面积比治理前减少249.45平方公里,土壤侵蚀量减少62.43%,林地面积增加到130.78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18.6个百分点。 如今,遵义市在治理水土流失中已形成如下特色:一是以流域为单元,以水系为对象,科学规划,走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路子。二是以坡改梯为重点,配置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三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四是制定激励政策措施,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调动了治理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市政府每年还拿出10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