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城市园林化建设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加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加快了城市园林化进程。 截至目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建国初期的8.6%提高到16.55%;全国森林总面积15894.1万公顷,居世界第五位;人工林保存面积为4666.7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城市的城区绿化覆盖率已由1981年的10.1%提高到27.4%,人均公共绿地从3.45平方米提高到6.52平方米;60多种珍稀动物先后人工繁育成功,80%的国家首批重点保护的濒危珍稀植物得到异地搬迁保护。城市市容大有改观,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1999年12月中旬,国家建设部共命名了20个“国家园林城市”及“国家园林城区”。 我国城市园林化工作已经进入法制化轨道。1992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绿化条例》,成为中国城市园林绿化的第一部法规。国家建设部相继颁布实施了《城市动物园管理规定》、《城市园林化当前产业政策实施办法》等规章,还加强了技术立法,先后颁布《公园设计规范》、《道路绿化设计规范》等行业标准规范,各省市也纷纷制定有关的实施细则或管理办法,形成相互配套的、系统的城市园林绿化法规体系。 我国城市还呈现出园林绿地迅速增加、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景象。通过重新编制和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着眼于提高城市的整体环境素质,有计划地建设城市绿地,增加城市绿量,我国的城市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目前,我国城市园林化规划建设、养护管理实现了机械化、科学化、规范化,建成了一大批现代优秀园林。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活动,促进了园林化建设。国家建设部从1992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创建园林城市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城市政府把创建园林城市作为重点工作,将城市园林化同城市形象及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列入“市长工程”、“民心工程”,加强领导,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建设了一大批精品绿化广场、公园、绿地,出现了很多省市级园林城镇、小区和庭院,园林科技水平和艺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在国家建设部命名的“国家园林城市”中,平均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69平方米,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47个百分点和5.07平方米。 城市园林化加强了生物保护,促进了可持续发展。1992年中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后,建设部已成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部门之一。建设部先后参加编写“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 城市植物园生物多样性也有很大进展,各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也得到加强,普遍进行了古树名木普查定级,建档立卡,严格管护制度,部分城市还实现了古树名木的计算机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