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里胡哨的楼盘堆儿里,要怎样的“专业眼光”才能挑到称心如意的居所?这令人头痛。 面对众多的“舶来品”,一见钟情的为数不多,很简单,太洋的东西毕竟缺少了一些存在的理由,不能真正根植到中国人心里,既传统又现代又是个太难的命题,建筑师的答卷又会因种种原因参差不齐。 终于,在众多的洋派TOWNHOUSE中间,一个名为慧谷根园的住宅项目脱颖而出,它将出现在望京北部,所有的房子都是坐北朝南、前庭后院、双坡顶,它显得独特是因为它规规矩矩,不花哨。记者从建筑师那里找到了“规矩”的原由。 ■不会为了形式放弃坐北朝南 建筑师本人对慧谷根园这个作品并无太多美好的描述,本人来自南方,在北京生活多年的经历告诉他:朝向和通风是北京人居住的最基本要求。说深了,这是建筑的地域性决定的,说浅了,任何一个有在北方生活过的人都会有这个起码的认识。所以,绝对不为形式而放弃“坐北朝南”,进而,整个社区的房子排列得很规矩,只在局部稍做错位处理,以打破条条直线的呆板。 然而,在一个项目中户户好朝向是难做到的。用地的局限、密度的要求、标志性的追求等等,创作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理由都有可能成为牺牲基本需求的理由,对所谓建筑形式上的个性或时尚的渲染经常模糊购房者的视线,以至于在基本要求上委曲求全。 ■自然而然联想起四合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著名古建专家、对传统民居尤其是四合院颇有研究的王其明教授曾对慧谷根园做出这样的评论:独享自家小天地的“新北京四合院”,摒弃了传统四合院占地大、按长幼礼节布局等不适于现代都市生活需要的因素,保留了南北大房、天棚、鱼缸、石榴树这些最富情趣的特点。既有城居的便利,又富园居的乐趣。 建筑师认为,这四合院的感觉是自然生成的。“我并不是喜欢四合院的一切,比如,喜欢它的院落的感觉,不喜欢它的雕梁画栋。在这个项目中我极力坚持的是舒适,并做到三分古典、七分现代。”古典与现代体现在建筑中,应该不易被量化来说明的,建筑师的意思大概用“根植传统、遵循现在”比较合适。传统的空间格局让人觉得亲近,现代的技术和材料满足使用需求。 ■“桥行人、水载舟”的道路系统来自水乡周庄 “北京的建筑大气,南方的建筑灵气,融合这两方面是在创作过程中的追求。”建筑师曾经到周庄去找灵感。 对道路系统的特别设计使水乡的感觉忽隐忽现,用地之中的一排杨树成了规划中的精彩之笔,依循它们的存在构建廊桥,行其上,对建筑有了另一个视角,其下穿行的车辆如动态的流水。除此以外,人车在区内各行其道,步行路之间也有廊桥相连,不必担心机动车的打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