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争相报道这个充满理想的计划——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当这个辉煌的成果摆在面前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何时成为现实?如何成为现实? 由建设部副部长赵保江主持的评审会上周在廊坊举行,课题主持人、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等数百位专家参与会议。最终评审意见认为,大北京地区以北京、天津为主轴,以唐山、保定为两翼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符合北京向世界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赵保江副部长还表示:此成果是政府决策的重要依据。 记者们最关心的是大北京规划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措施,然而专家们苦口婆心地解说让大家明白:这是一个非常宏观的规划,指明的是北京作为首都、更作为不太够格的“世界城市”走上良性发展的一条道路,成果所包含的内容到目前为止仅仅是书面工作,它的被参照程度还未知,沿它的思路前进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还有待更深入更专门化的研究。 如吴良镛教授所说,城市的发展需要先驱者。北京城市发展的现状有目共睹,飞快进步,并出现着大城市的必然问题。眼看着大北京的规划蓝图,了解专家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我们有理由期待。 专家描述“大北京” 核心城市“有机疏散”与区域范围的“重新集中”相结合,实施双核心多中心都市圈战略。(1)以京津双核为主轴,以唐保为两翼,根据需要与可能,疏解大城市功能,调整产业布局,发展中等城市,增加城市密度,构建大北京地区组合城市。(2)实现大北京地区的土地整体利用,综合平衡与总体管理。明确划定保护地区或限制发展地区,进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流域综合治理,保护缺水地带的农田和林地,发展生态绿地,改善地表覆盖状态。(3)京津两大枢纽进行分工与协作,实现区域交通运输网从“单中心放射式”向“双中心网络式”的转变。(4)采取“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的发展模式,将交通轴、“葡萄串”式的城镇走廊融入区域生态环境中,塑造区域人居环境的新形态。 北京城市发展已受局限 目前,北京在空间上不能适应发展世界城市的需要。一方面,核心地区功能布置过密。空间爆炸,城市设施与环境标准达不到世界城市水平;另一方面,城市发展局限在行政界限范围内,国际、国内的综合竞争力有限。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发展占用的土地将进一步呈现不可避免的扩张趋势,对人居环境的质量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与目前大部分世界城市相比,大北京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强、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质量不高,这些缺陷只有通过区域合作,京津冀联手才能克服。只有通过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真正实现区域与城市的共同繁荣。 北京定位世界城市,因而有了“大北京” 发展世界城市(World City)是全球化时代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获取更大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一些主要的世界城市,特别是重要国家的首都,如伦敦、巴黎、东京等。在全球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管理等活动中的组织与协调功能越来越突出。在促进国家或地区间交往等方面,世界城市相互直接沟通,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发展空间。随着世界范围城市竞争的日益加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采取了各自的应对措施,其中首都地区的综合发展对提高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政治、地缘上看,大北京地区应该借助它作为大国首都的影响,发展成为21世纪的世界城市地区之一,为参与世界政治活动、文化生活、国际交往以及获取国家竞争优势等方面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个城市无法“独善其身” 区域是解决目前城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个城市不能够独善其身,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仅仅依靠城市自身或单个城市地区无法解决,只有在更大的区域尺度——城市地区——考虑产业、人口与资源的配置,才能消除城市在某个地域中的过度集中,为问题和矛盾的解决提供出路。另一方面,区域整体发展是未来北京建设成为世界城市的一个基本战略。 “葡萄串”发展优于“摊大饼”,让北京“有机疏散” 当前,核心城市空间发展仍处在膨胀、无序蔓延之中,即所谓“摊大饼”,环形加放射的道路系统不能满足城市的大规模扩展。“大北京”中提出利用磁悬浮连接京津唐,沿交通轴布置“葡萄串”式的城市走廊。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葡萄珠的大小和内容,并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通过引导地区中心的发展,居民可以方便地兼得城乡之利,包括就业、交通、教育、文化功能的满足,并保护好山丘、湿地、滨水地区等自然形态、自然资源,兼得景观、休憩之趣。在适当的地点,布置科技产业园区等新的城市功能区。 将交通轴、“葡萄串”式的城镇走廊融入区域生态环境中,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塑造区域人居环境的新形态。 保持一个绿色空间系统的目的不仅在于城市地区中提供足够的公园、游憩场所,更大的作用是制约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态。地区绿地系统可以作为城乡地区的界限,或者在城市边缘区启动一个新的发展地区。 城镇走廊之间要有充足的绿地、阳光和新鲜空气,保证生态健全,创造有机的人居环境体系,从城市美化走向区域美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