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要闻 查看内容

中国建筑 没有特色的“中国特色”

2005-11-16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42| 评论: 0

简介:关于中国建筑文化,一直以来就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针对建筑文化的 走向 亦是众说纷纭、争论不断。洋风劲吹的建筑设计界,追求新、奇、特的现代建筑,其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人担忧:我 ...
关于中国建筑文化,一直以来就是舆论关注的焦点,针对建筑文化的走向亦是众说纷纭、争论不断。洋风劲吹的建筑设计界,追求新、奇、特的现代建筑,其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人担忧:我们正在失落着自己的城市文化和建筑文化。有人说,近20年来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坏,已经超过了过去200年,随着城市化的浪潮席卷华夏,许多名城弥足珍贵的文化遗存正在消逝。

为期三天的“2005首届中外建筑与文化论坛”近日在广州落幕,来自德国、瑞士、北京、深圳等地的10余位建筑界、文化界名人对近30年来建筑文化缺位问题进行了反思,呼吁全社会树立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重经济、轻文化的大规模现代化城市建设造成诸多问题,会上,专家批评建筑崇洋意识盛行和城市决策者越位。

建筑刮起崇洋媚外风,古建筑成了城市发展的障碍和绊脚石,现当代建筑逐步沦为了互相攀比造价和花样的昂贵游戏,给我们造成不止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文化上的沦落。这其中,作为建筑实践者的建筑师固然难辞其咎,但建筑师并不是问题的全部,建筑文化非其所能承受之重,问题的关键另有所指。

说到城市决策者越位,想必大家都有切身的体会。政府官员越俎代庖,几乎包揽了建筑师的活儿,城市建设成了官员意志的产物,官员的政绩观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形态。在一些名城“改造”及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中各自为政、盲目投资的现象日益突出。城市总规划设计师不是建筑学者和专家,而往往就是这个市的书记、市长,根本就没有注重文化传承、广纳市井建议、发挥专家作用这一说。退一步讲,即便政府官员的文化修养和历史知识充足,也难以排除某些部门只从经济利益出发的“形象工程”考虑,也难以避免拆毁历史文化遗迹为政绩开道的悲剧。

至于自上而下盛行自掘坟墓式的崇洋意识,无非是畸形的建筑规划的产物。以改革开放为幌子,以与国际接轨为口号,以招商引资为目的,政府部门主导了建筑市场。目前,总量巨大的城市建筑,很多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往往都落入外国建筑师的手中,国内的建筑师遭遇了尴尬,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而“中国已成了外国建筑设计师的实验场所”,是非常可怕的现象。要知道,世界上许多著名城市都有自己的标志性建筑,一说出某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这个城市。比如,提起卢浮宫或埃菲尔铁塔,巴黎便会浮现眼前;提起金字塔,人们便会想到埃及的开罗。倘若我们的建筑全都打上了别人的烙印,倘若我们的建筑文化遗落殆尽,我们又当如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又当如何寻回文化的自信。

建筑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城市固有的个性风貌,是历史磨砺下的文化积淀,既凝聚着浓厚的人文精神,也展示着民族的文化底蕴。“你要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首先要爱你的家、爱你的城!你必须懂得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这是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直抒胸臆和殷切期待。保护好名城,就是保留历史文化遗产,这关系到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民族文化的振兴。然而,重经济、轻文化的城市化进程,非但使应保护的文物和建筑受到破坏,由于建筑文化的缺位,也使城市失去了特色。

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惋惜地叹道,北京古城举世闻名,但很多美的东西现在看不到了,被大量丑陋的新建筑遮挡和破坏了。首都北京尚且如此,国内其它大中小城市的境况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保护古建筑,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是要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加强教育、管理和立法,将古建筑保护规范起来,纳入法制化轨道。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