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沪宁高速公路向镇江驱车,一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在车轮下延伸。扑入眼帘的是一杆杆新颖的路灯、一片片花木扶疏的绿地、一座座粉墙黛瓦的民居……这条新拓建的镇宝路,给第一次到镇江的外来者留下了赏心悦目的“第一印象”。 古城镇江正在重新焕发新的生机。国庆节前,除镇宝路竣工外,还有花团锦簇的“城市客厅”、尽显大江风流的“外滩”……展示在世人面前。 镇江一度被人们戏称为“苏南的苏北”。用市委书记张卫国的话来说,这里的人均GDP只相当于苏州的五分之一,而城市建设起码比苏州、昆山落后10年。3000年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几十年积聚的经济发展基础,两百多万镇江人民“求富思变”的迫切愿望,使镇江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争创一流业绩,实现跨跃发展”,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使镇江跻身苏南强市之列。 “资金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张卫国带领一班人马经过反复调研,把改变投资环境的“切入口”选在改善城市面貌上。今年3月,一场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工程拉开了序幕:总投入10亿元,拓建一条“引资大道”——镇宝路,把高速公路同市区连接起来;在市中心辟建一座“城市客厅”——大市口广场;继续开建长江路二期工程,把金山、焦山、北固山用“珍珠项链”串起来;市中心中山路、解放路两条主干道则拓宽、美化、亮化。这是群情激奋、上下拼搏的两百多个日日夜夜,拆迁10万平方米,整治道路10公里以上,新增绿地12.8万平方米。仅大市口广场就“反季节”移植大树20多棵,新建喷泉、浮雕瀑布墙,配置了258组各色灯光,一改昔日周边杂乱不堪的破旧面貌。9月下旬四大工程如期竣工。镇江给了世人一个惊喜:“镇江变漂亮了”!“照这样干下去,镇江大有希望”! 四大工程扮靓了古城,还引发了多米诺骨效应,带来了镇江人思想深处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工程建设离不开资金。多年来,镇江市有关部门也想干一番事业,但要干的事很多,能花的钱却很少。一谈钱从哪里来,往往“卡壳”。对四大工程,政府只花了四五千万。靠市场化运作盘活资产,吸引外资、民资……用“经营城市”的理念解决城市建设的难题。“四两拨千斤”,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市交通局局长倪仁杰是一位70年代参加工作的“老交通”,在局领导岗位上也已干了十多年。他回忆,“引资大道”镇宝路原来计划拓宽到20米。按照张卫国书记“标准要高、眼界要宽”的指示,工程指挥人员到深圳、珠海、中山实地“取经”,从追求一流目标出发,路幅又从20米拓宽到40米,还规划了绿地、路灯、街头小品。8000万建设资金除了省里补贴一部分,主要靠自筹。他说,交通部门造了多少年路,以往只注重使用质量,现在“以人为本”,不仅路要结实耐用,还要考虑景观、环保;不仅要建设道路,还要经营道路,考虑道路两边的土地升值、广告设置、甚至冠名权的拍卖……市委书记张卫国常说:“不发展必有民愤,小发展必有民怨,大发展必得民心。”四大工程作为“凝心聚力”工程,连着千千万万镇江人民的心。市民张维立从4月25日大市口广场破土开工起,不管刮风下雨,每天出现在工地上,用照相机忠实地记录下工程的每一天变化、每一个进程。4个多月足足拍了140多幅照片。郊区农民把自己的“养老树”——根深叶茂的银杏,捐献给了“城市客厅”。长江路二期工程仅拆迁房屋即达5万平方米,搬迁小码头8座。有家装卸公司的一座年吞吐量90万吨的码头被“连锅端”,职工分流。谁家没有难处?可这是城市建设的大事、也就是自己的大事啊!不少人含着泪作出了无悔的奉献。 金秋十月,一个充满灵气、更为靓丽的镇江出现在人们面前。台商被吸引来了,外商被吸引来了,温州、台州的企业家也被吸引来了。如今,对实现跨越发展,镇江人多了一份信心,也多了一份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