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语录:“任何人都有义务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 74岁的吴治森开了47年的车,半辈子围着车轮子转,他对北京的交通情有独钟。1990年,时年63岁、小学没毕业的吴治森自行设计了一种定向式立交桥,赢得专家高度赞许,称他设计的立交桥“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吴治森是河北沧州人,10岁到北京,在汽车行里当学徒,解放后进了外交部专车队。外交部里许多部级干部都坐过他的车。后来,吴治森专给驻外大使当司机,他因此到过20多个国家。 1990年,也就是要永远放下方向盘的那一年,吴治森利用3个月的时间,加上47年的经验,做成了一个重达25公斤的立交桥模型。他给它取名叫“安林”。“安”是安全,“林”是林立。 在吴治森的家里,74岁的老人憋足了力气把这个大家伙从卧室里搬出来。主桥是木制的,匝道桥是铁片的,他用了上百个钉子才把它们拼接在一起。为了刨出桥的弧度,吴治森的左手小指被电刨子打了,一眼就能看出来,那里短了一截。 “安林”看上去并不十分漂亮,也缺少艺术动感,它却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北京市规划院交通所前所长王绪安对吴治森说:“这是一种单纯从路口交通考虑的理想模式,多方向的车辆之间没有交叉干扰,占地少……可在日后立交选型中和其他形式进行比较,择优而用。”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还专门请回已退居二线的老专家共同研究“安林”,认为它“通过能力大、车速高、干扰少……” 专家的肯定让老人感到莫大的鼓舞。那几年,许多老同事都接受单位返聘再上岗,吴治森却拒绝了:“这(研究立交桥)是大事,北京要有大发展,交通是关键。” 在以后的10年里,京城大大小小的立交桥就成了老人的办公室。有时在一座桥上他一呆就是一两个小时。其间,他又自行设计制作了两种新型立交桥模型。 这10年里,北京的交通可谓日新月异,立交林立。这位古稀老人见证了这一切。他因此甚为感慨:“这曾是在国外时,经常出现在我梦中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