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香港的合作在经历了马拉松式的“恋爱”阶段后,已经进入了全面合作的“婚嫁”阶段,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京港洽谈会有幸成为京港联姻的见证,13.2亿美元的大单则是一份最好的礼物。 香港贸易发展局总裁施祖祥表示,香港在分享北京成功申奥的喜悦的同时,也希望成为北京的后勤部队,我们可以视之为含蓄的“求婚”。据悉,香港贸发局计划从明年开始,每年在北京举办大型“香港博览会”,推介香港产品和服务。 最重要的经贸伙伴 香港已成为北京市最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目前,香港在北京设立企业6230家,合同外资159.8亿美元,分别占了北京市外商投资企业的37%和46%,居来京投资国家和地区之首。 对于致力于打造世界大都市的北京来说,除了资金的吸引力以外,香港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也是京港合作的亮点。以会展业为例,在过去的五年中,北京举办的各类展会1250多个,占中国展览会总数的一半,在京的展会中,60%是国际性展会。会展业已经列入了北京市今后5年内发展的重点产业。在这方面,香港一年的国际性展会有480多个,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曾连续8年获“全球最佳会议中心”,并且是亚洲最大的会展中心,每年为香港带来数以十亿计港元的收入。其总裁陈荣基已经表示,今后会与北京携手开发展会,并为北京提供规划、设计、经营、管理和人才交流与培训等多方面的实务。 奥运经济诱惑难挡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作为与北京经贸关系特殊的香港当然不会错过这一机遇。“后勤部队”的表述其实内涵已相当丰富。北京市已经公布了6条加强京港合作的方案,香港贸发局也表示将回应六点方案,向香港商界发布各种落实的措施。 一些香港企业也对奥运给香港资金打开的出口表示了极大的期望。未来5年内,北京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就将达到1500亿元,另外还有300亿元的奥运直接投资、近150亿元的奥运场馆建设。北京市已明确表示,这些项目的投资除中央投资外,大部分要北京市筹集,以招商形式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参与。而在这次京港洽谈会上,北京市已经首先向香港抛出了“绣球”。由于北京已经建立了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对投资北京基础设施的投资者以适当回报;对投资规模大并在短期内难以收回资金的项目,政府将投入一定数量股本金,参与企业投资与经营,并减缓投资者部分费用等。香港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发优势,机会应该更多。施祖祥认为,除筹集资金以外,北京还可加强利用香港的基建配套服务及专业人员,包括建筑、机电、建造、工程顾问、策划、环保等。香港可以提供从集资到完成建设所需的一条龙基建服务。 北京外经贸委主任李昭表示,北京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做好电信、银行、保险等领域的开放准备,争取率先成为这些领域开放的试点城市。北京还将扩大商业利用外资试点范围,引进国外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而在中介服务领域,北京将逐步扩大会计、法律、咨询、经纪等领域的对外开放。而在施祖祥看来,在这些方面香港与北京的对接几乎是顺理成章的。因为“香港作为全球的商贸中心,中国的外资之窗,已经拥有一群熟悉国际及内地商贸运作的服务行业群。北京和香港正在走进蜜月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