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中午1时43分,云南宣威发电厂120米高的大烟囱在定向爆破中发生意外:大烟囱在倒塌之后,居然又一个“鲤鱼打挺”,反弹起来的大小水泥块像一个个小炸弹砸向200米外的密集人群。霎时间,云南电视台正在进行的现场直播画面被切断,多人被打中,数十人受伤,1人不治身亡。一次本已成功的爆破,却在最后时刻变成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噩梦——— ■“那天发生的一幕,像一场噩梦” 10月30日,位于滇东宣威市郊的发电厂上空连日阴冷的低云突然散开,天空放晴。上午10时30分,民警、保安、消防等安全警戒人员按计划进入现场,受爆破方邀请的各路媒体记者拿起摄像机、照相机,摆开架势,各就各位。此时,电厂两座巨型冷却塔顶的雾气飘向北方,据悉当时风力为3级,风速每秒7至8米,风刮向烟囱倒塌的反方向,这给爆破工作带来些许不便。 11时,几名技术人员在爆破现场的空地上安装设备,检测爆破时的地震波。技术人员介绍,此次爆破会产生相当于二级地震的震动。 几分钟后,技术人员检测起爆雷管,一切正常。爆破负责方之一的云南天宇爆破公司负责人脸上露出了笑容———一切“OK”。 11时30分,爆破现场警戒区空无一人。在距爆破中心区域仅20米远的电厂两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依旧轰然作响。 12时30分,一名工程师更换爆破电池并检测。此时,临时指挥部的观爆台上嘉宾开始就座,电厂保卫科科长利用步话机通知把所有无关人员请走。各新闻媒体记者更是进入临战状态,指挥部两边两幢平房顶上站满了人,摆放着数十台摄像机、照相机。指挥部旁是电视直播车,记者们都抓紧最后时间采访工程技术人员,爆破总指挥按电视台的要求还演练了两遍。 此时,190米警戒线外站着许多争睹“西南第一爆”的群众,秩序良好。保卫科长向总指挥报告,一切情况正常,可随时起爆。电视台的直播画面切到现场,4名技术人员连接好起爆线路立即撤回安全地带。 喧闹人群沉寂下来,静得让人心悸,所有的目光都投向旧烟囱和厂房。“起爆”声音未落,“轰”的一声巨响,待爆的120米高大烟囱和约5万平方米厂房腾起烟尘,厂房分段塌落,120米的大烟囱由慢及快倒地,在人群中已经响起了掌声,有人喊道“成功了”。 就在一切行将完美结束前的一刹那,烟囱砸地,反弹而起的碎石块飞沙走石,从天而降,呼啸着砸向指挥部和观爆台一方,快得让人连呼喊的时间都没有。 主席台附近争睹“第一爆”的200多人中有近一半倒在了地上,有的满头是血,有的目光呆滞。一个被击中腹部的老年妇女昏迷过去,面白如纸。 在稍靠后的一块草坪上,电视台工作车玻璃被击碎,直播车后的合金卷帘被击变形,一旁墙壁上则尽是泥土印。地面上满是混凝土块,小的有拳头般大小,大的有几十公斤重。 一名记者回忆说:“我站在电视台的直播车前,摄影记者跑到楼顶上。令人奇怪的是,以往无论大小爆破都必须经过的既定程序———倒计时此刻并没有出现。而总指挥下令的起爆声竟与爆破巨响同时响起,就在烟囱倒地的那一刹那,铺天盖地的石块呼啸而来,泥土打在身上啪啪作响。我耳根感觉一凉,似乎被泥土击中了。我本能地捂着头倒在地上,耳边只有石块飞掠的声音,感觉石块密如暴雨。当时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死定了’,亲人的音容笑貌一闪而过。大约11秒后,感觉‘暴雨’停了。站起身来,一个中年男子仰面倒在面前,脑袋出血,双眼紧闭。另一旁电视台一位女记者表情痛苦,歪歪斜斜躺在她同事的怀里。再看四周,两块几十公斤重的石块落在距我位置仅几米远的地方。墙壁上密密麻麻的泥土印迹,像蜂窝煤一样。走几步发现,受伤倒地的人越来越多,此时才回过神来,明白眼前发生的一切。那天发生的一幕,像一场噩梦,这种噩梦只有从现场死里逃生的人才能体会。” 另外一位在场的摄影记者则说:“混凝土块击中了我价值1万元的相机镜头,不过幸好是它,否则我的眼珠都不知道上哪去找。” ■“当时都说万无一失,没想到出了事” 事故发生以后,大部分伤员被送往当地的宣威市人民医院救治,医院几乎出动了所有的医生和护士,不少医务人员连续几天没有休息。宣威市人民医院住院部的三楼、四楼几乎每个病房都住进了爆破事故的伤员。他们当中有围观的群众、电厂的职工、电视台的记者、参加爆破的云南省公安厅工作人员。记者走访了外科、眼科等三个科室,每个科室都接收了十几名伤员。 据记者调查,伤势最重的是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的职工普凤英。爆破时,她和丈夫、女儿都站在主席台附近观看,结果她的头部被飞石击中,脑浆溅出,耳鼻出血,当场昏迷不醒。目前仍未脱离危险。 普凤英的同事、年仅36岁的张女士则被石头打碎了脾脏。记者看到她时,一根管子插在她的腹部,鲜血滴滴嗒嗒地往外淌。面临今后无法工作的境况,想到尚在读初中的小孩,张女士泣不成声。 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一职工告诉记者,由于该公司的职工大都集中在主席台和记者席附近,而那里又是飞石最密集的地方,因此受伤的人较多,有的左手手臂断成三截,有的腿骨受损。 云南电视台为现场直播“西南第一爆”派出了十几人的摄制组。他们早早占据了有利地形投入工作,然而谁也没想到,他们所在的位置很不安全。电视台新闻中心一名年方二十余岁的女记者被石头砸得颅底出血、手指断裂,留在宣威进行抢救。摄制组的其他成员大多受了轻伤,回到昆明进行治疗。 宣威市物资公司的卢先生回忆说,当时他就站在摄像机旁边,想着和电视台的人在一起,肯定不会有危险,谁知飞来一块脸盆大的石头。还好自己反应快,侧了侧身,只是砸在腰部,医生诊断是腰椎骨折。如果躲得不及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卢先生的家属说,亲眼看见旁边一位记者被砸到脸,破了相。 最无辜的受害者恐怕要数修单车的陈师傅了。爆破发生时,他在距离现场四五百米开外的路边自己的修车铺里,哪里知道那石头竟会飞到这里把他的肋骨打断。 电厂职工周美珍和她的丈夫从小在厂里长大,又在厂里恋爱、结婚,两人同在厂里干了20年的锅炉工,对老电厂的感情自然没得说。如今老厂区要拆除,心里面总有种说不出来的难受。爆破那天,夫妻俩双双去现场,也算是和老厂道个别吧。谁知飞来横祸,丈夫赵师傅肋骨伤了两根。 在这次爆破事故中死去的,也是宣威发电厂的职工———43岁的女工杨安芝。和周美珍一样,她的父辈是电厂职工,她的丈夫也是电厂职工,她在电厂出生、长大、工作、结婚、生子。尽管厂里没有组织职工观看爆破,但出于对电厂的感情,她和同事们一起去了。可谁知这一去,就撇下了丈夫孩子,再也没有回来。 据记者了解,当时自发去观看的群众当中,云南省火电建设公司和宣威电厂的职工占了多数。他们都是电厂的建设者和生产者,在那里奉献了青春和汗水。省火电建设公司的赖师傅告诉记者,被爆破拆除的厂区建于1976年,当年是他和同志们一起甩着膀子建起这些厂房的。现在设备更新了,老的厂房也要拆除了,他还要参加新厂区的建设。可谁知却在这里,被他当年亲手砌起来的石头砸断了膀子。的确,他们是怀着对厂区的深厚感情来到这里的。一位受伤的老师傅说,爆破前一天他去厂里时,还听到一个参加爆破的技术人员说,百分之百没问题。 多家参与采访的新闻媒体记者说,爆破工程技术人员曾保证,爆破万无一失,飞石距离控制在5米内,可能的危险区域最大不会超过100米,而现场警戒线已经在190米外了,所以,很多人连安全帽都没有要一顶,电厂方面对此也没有特别的叮嘱。另外,由于事先谁也没有料到会发生这种事,在爆破现场只准备了一辆急救车和3个医护人员。没想到,却在最后时刻出事了。 据伤员们介绍,惨剧发生以后,他们都被及时送到了医院。 ■“现在还没法说责任该由谁负。对于这次意外我感到非常痛心” 11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了宣威发电厂。厂办主任吴世荣告诉记者说,电厂职工情绪较为稳定,生产正常运行。爆破事故伤亡情况据目前的统计是,1人死亡,47人受伤,伤势最严重的是肋骨折断。至于事故原因和善后工作要向工程部和安监部的同志了解。而工程安全问题,应由施工方云南天宇爆破公司负责,电厂只是做协调工作。 11月2日凌晨1时,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作为此次爆破的总指挥杜云鹤博士。 杜告诉记者,出现这样的事故,实在是太意外了。如果要说技术上的原因,据目前的初步估计,可能是由于烟囱中部产生弱面造成的。而爆破现场的场地本身是泥土杂着石块,连续的阴雨天使得地面有些松软,淤泥夹着石块飞溅起来,导致了伤亡。尽管如此,他还是认为,此次的爆破基本上是成功的,因为从技术的角度说,几乎没有破绽,预期目标全部完成了。据杜云鹤博士介绍,这次爆破采用导爆索与导爆管雷管非电混合起爆网路,为保证其可靠性,在整个起爆网路连接完好时,还进行了反复的检验。这次爆破的旧主厂房长135米,宽70米,高41.69米,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9万平方米。120米高的钢筋混凝土烟囱始建于1976年,底部直径12米。旧主厂房和烟囱爆破钻孔数为6660个,其中烟囱有300多个钻孔。总装药量330公斤,烟囱装药量20公斤。药包总数有15000个,分量为50克及20克不等。 说到爆破技术,旧主厂房及120米高烟囱均属A级爆破拆除工程,加上厂房较高,离新厂区又十分近,应该说整个工程难度非常大。两个A级爆破工程合在一起拆除在西南地区尚属首次,在国内都属先进的技术。在今年10月19日召开的爆破设计方案评审会上,全国著名爆破专家、中国工程爆破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旭光教授把该工程定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爆破拆除工程。 按计划,这次爆破不能影响距爆破地点仅20米远的30万千瓦新厂房的正常工作;而且,在距离待爆破烟囱仅3.5米远的地方部分裸露的3根粗铁水管也是保护物,这3根粗大的工程水管位于120米高烟囱的北面,若有闪失,42600吨重的烟囱砸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关键技术应在“定向爆破”上,同时,爆破网路连接的准确性、可靠性成为重中之重。为保证万无一失,经反复实地研究、论证,旧主厂房将以“原地塌落”方式爆破,120米高钢筋混凝土烟囱将以“定向倾倒”方式爆破,其倒塌方向与3根粗水管等保护建筑正好相反。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爆破可以说是成功的。至于最后瞬间的事故,连技术人员都没反应过来,杜博士本人也被飞石擦伤了小腿。 据杜博士介绍,在正式爆破之前,工作人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0月29日上午11时30分,在旧主厂房的东南面草地里,先后进行了三次关于“导爆索引爆试验”、“导爆管雷管试验”及两者混合网路连接引爆试验,3次爆炸前的试验均没有丝毫差错。下午3时许,发电厂保卫科的5辆消防车及50余名警察就进入了爆破现场,展开“应急救护”实战演练。到下午6时,随着警戒线内的绝对控制、起爆网路的最后一个结的锁定,“西南第一爆”整个流程作业准备完毕。而整个方案的研究论证更是经过了几家单位的技术人员严格层层把关。 杜博士说:“现在还没有办法说责任该由谁来负。对于这次意外,我感到非常痛心,这是技术人员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到记者11月2日下午结束采访时,云南省经贸委、云南省公安厅、云南省监察厅和云南省总工会会同宣威电厂共30余人组成了材料、取证、救护、善后四个工作组,正在对事故的原因、后果进行调查,并将作出处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