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11月6日电(记者巫奕龙)“世界屋脊”西藏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土地荒漠化,缓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力保亚洲“江河源”、“生态源”的生态环境。 据自治区林业部门提供的材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植被缺乏,是世界土地荒漠化广为发生发展的区域之一,目前荒漠化面积达4300多万公顷,其中沙化面积2000多万公顷。全区荒漠化土地发展程度以中度和轻度类型为主,有风蚀、水蚀、冻融、盐渍荒漠化等类型,荒漠化严重的县级行政区达到22个。据不完全统计,全区荒漠化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达8亿多元。 西藏将植被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缓解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自治区大力开展人工植树造林,区内林地面积逐年增加,截至去年底全区人工造林达5.3万多公顷,零星植树8000万株,综合治理荒漠化土地2万公顷。在大规模植树造林的同时,自治区实施减少森林采伐量、有计划灌木采伐、营造薪炭林等措施停止对天然林、人工林和灌木林的破坏。 西藏采取划区轮牧、控制存栏等措施,缓解草场压力,防治草地荒漠化。日喀则宽谷阶地试验表明,一般草场围封禁牧之后,加入一定的人工促进措施,经过两年时间,草丛高度可提高60%,产草量提高2倍左右。据统计,1980年至1997年18年间,自治区累计围封草场830多万公顷,约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10%。与此同时,针对牲畜数量大大超过草场合理载畜量的问题,自治区采取稳定存栏、提高出栏、发展季节性畜牧业等措施,控制牧畜数量,提高出栏率,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地压力。 西藏把土地开发与荒漠化整治有效结合起来,对荒漠化实行积极防治。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一江两河”流域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全区荒漠化发生发展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投资10多亿元进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和开发工作,设立10大开发区,从水利基础建设、造林、种草、低产田改造等几个方面进行荒漠化地综合整治,既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又改善了区域荒漠化环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