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6年经济总量保持浙江省第一的绍兴县在乡镇企业获得迅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探索环保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污水集中治理的产业化新路,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了空间,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先河。 “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位于浙江中北部的绍兴县属典型的江南水乡。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传统的“三缸”产业(染缸、酒缸、酱缸)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0%的纺织印染行业已发展到近120家,印染废水的日最大排放量达20多万吨,对江南水乡的水环境构成了巨大的危害,成为影响人民生活、制约经济发展、困扰各级政府工作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此,县委、县政府大胆做出了从点源治理到集中治理转变的重大决策,自觉把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作为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位的指导原则,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建设并重,依法治水与城乡一体化综合治理并重。特别是从1996年以来,明确“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 的道理,为进一步实施城乡一体化综合污水集中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绍兴县在探索城乡一体化综合污水集中治理的新路子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提高“集约化治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的做法。在工程运行管理上实行“三改三化”,即改治污工程事业化管理为企业化管理、改企业固定工为合同制职工、改管理干部终身制为聘任制,深化三级考核体系、强化目标成本管理、优化制度管理。总投资1.87亿元、日处理污水15万吨的一期管网,自1996年底竣工投运以来,已累计安全运行1463天,为改善绍兴县内河水环境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1997年以来,绍兴县运用市场机制,以产业化推进网络化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县治污管网达到300余公里,基本上形成了以污水处理厂为核心的治污网络系统。总投资5.16亿元、市县合建日处理3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采用市场化运作,仅用7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任务,达到了省市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年底前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并投入试运行的预期要求。在集中治污的同时,全县532家水污染企业累计投入2.91亿元治污,其中335家企业实现治理后达标排放,129家企业经厂内预处理后纳入县治污管网,使全县90%以上的农村工业废水和县城中心河桥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为改善投资环境和人民生活、保持水环境的安全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