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11月15日,关于住宅“采暖”的话题又开始见诸各媒体报端。去年关于采暖引发的纠纷犹在耳边,今年秋冬又将迎来大批商品房入住,楼市,是否能禁受得住这一个采暖季的考验? 本报记者王华报道本不想用“警报”这个词,今年楼市受的刺激实在是多了点,但想起去年在采暖上闹的一场又一场“文攻武卫”,不由担心:今年被入住纠纷“升级版”搅扰得十分脆弱的楼市,能禁受得起15日的这一场“采暖大考”吗? 去年?新型采暖纠纷多 新型采暖方式是和商品房市场共同成长的,这边刚明白住房要掏钱的新概念,那边买房人就被告知:暖气和公房一样,同属该割掉的“福利尾巴”,要暖气,也得掏钱。所以,1999年有一段,独立式燃气采暖炉、电热膜等能“分户计量”的新型采暖,一下红透了半边天。但是,2000年冬天首批入住的商品房,却爆出了不少关于新型采暖的纠纷,集中在两方面:一是采暖效果不好,一是费用奇高。 沉一年再看,纠纷发生的原因不过三点: 1.买房人对新型采暖方式没有彻底了解。所谓有利必有弊,新采暖各有各的优势,也自然各有各的软肋,传统的、专家称优点最多的集中供暖不都有“残疾”?对新采暖期望过高、忽略了其天生弱点,加上首次为采暖破费,使业主的采暖纠纷瞬间上升。 2.开发商炒作过分。新的未必是好的,但绝对能吸引人,开发商只顾以“新”造卖点,忘了引导消费者认清“新”的局限,承诺和实际的偏差将采暖“小事化大”。 3.住宅业存在未经发现的诸多问题。建筑质量(主要是保温层、门窗质量)、节能、电容量(和电采暖有关)等一些在公房年代闭只眼也过得去的问题,首次因为新型采暖的分户实施暴露出来,房子还是按原来的方法盖,改良的暖气却不像原来那么热、那么便宜了!这个行业的步子终究慢了一拍。 暖气不暖也有“别情” 勿因采暖打“冤棍” 暖气不暖?费用超支?这种时候,先别急着打官司,看看是否事出有因—— 一、客观原因。 1.小区入住率如何?若楼下、楼上或左邻右舍都是空房,四面墙壁均为冷墙,热散失加大,费用、热效会大打折扣。 2.是否第一个采暖季?新房墙体需经过第一个采暖季才能干透,头年的“烘墙”费一般都偏高。 3.房屋位置是否把角?若房子位于顶层、把角,或房子因楼体“开槽”而将大部分墙壁暴露在外,采暖费会比“夹心”的住户要高。 4.房子是否层高太高、开窗太多、有旋转楼梯?层高太高、开窗面积太大(如落地窗、宽幅窗,尤其是天窗),都会加大供暖负担,若是复式结构,又有旋转楼梯和挑高客厅,则采暖费用更高,效果还不一定好。 二、开发商的责任。 住宅的保温层、维护结构、门窗的密闭性是否过关,是决定采暖效果、费用的重要因素,所以,同样一种采暖方式、同样的设备在不同小区的费用、效果会千差万别。若保温隔热系统做得好,采暖能节约能耗90%,居住舒适度也大为增加。反之,则属开发商偷工减料,起码也是责任心不够或根本不专业。 三、设备商的责任。 采暖炉、电热膜等设备,会因品牌不同而造成性能、效果、费用的差异,与其配套的室内散热器、管线、仪表以及安装技术等,也都是影响采暖效果、费用的因素。 由此来看,采暖是一个“系统工程”,业主应先弄清是哪个环节出问题,若不属开发商的责任,应尽量争取与其配合、尽快解决问题,而不要弄僵关系,把精力耗费在打官司上,还得饶上一个烦恼无穷的冷冬。 今年,算账之前先“温故知新” 大批在今年入住或即将入住的业主,都将开启新房子里的暖气,暖效如何、费用几多,算账之前,先真正弄懂各种新型采暖的本质,而再莫像去年那样被楼书、报纸上“地板式采暖”、“辐射式采暖”这些简单“术语”迷惑。 深入了解一种采暖方式要用下述“解剖法”—— 第一步,弄明白热源是什么。 采暖方式再五花八门,暖气的来源(热源)也无非下述4种: A、热力厂供热;B、小区锅炉供热;C、家用天然气供热;D、家用电源供热。 热力厂供热。即把市政热力通过管线输送到住户家中,其优点是安全、清洁、方便,缺点是不能按住户需要提前或延长采暖季,采暖费用固定,住不住都要交钱。目前价格是24元每平方米每采暖季。 小区锅炉供热。小区自建锅炉房,烧天然气、燃油(柴油)或煤、电给住户供暖,优点同市政热力,且采暖时间可由小区业主协调决定。缺点是费用稍高,且住不住人都需交钱,目前价格分别是16.5元每平方米每采暖季(直供烧煤)、19元每平方米每采暖季(间供烧煤)、30元每平方米每采暖季(烧油、煤气、天然气、电)。 家用天然气供热。即分户式燃气采暖炉供热,优点是可自由控制采暖时间、温度,家中无人可低温运行,节能、省钱,缺点是燃气排放有空气污染问题,也存在安全隐患,别墅等低密度住宅适用,目前高层住宅已控制使用。虽天然气价格统一,但此方式受各种因素影响较大(参考后文说明),费用不能同一而语。有较“中立”的费用情况是,130平方米的房子,温度设定50~70摄氏度,一天花费30元左右。 家用电源供热。目前市场上出现较多的是电热膜供热、电热缆供热、户式电锅炉供热和传统的空调供热。电热膜、电热缆原理基本相同,优点是清洁、舒适度高、使用寿命长,因一般被铺装在地板、天花板上,可增加室内面积;缺点是对装修有限制,地板、墙壁不能钉钉子、钻孔,以免破坏电子传导系统。户式电采暖炉目前市场用得较少。这几种电源供热,因低谷电价在北京不易实现,目前电费可能会稍高,但从长久来看,电费是趋降的。和户式采暖炉一样,虽电价固定为3.93元每度,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市场反映电采暖的费用差距也很大,折衷的费用情况是:120平方米的房子,设定温度18摄氏度,整个采暖季花费20元每平方米。 第二步,看看散热器的位置在哪里? 散热器的位置也直接决定采暖费用和热效,有三种常见的设置: A、在房间一隅设立式暖气片;B、铺装在地板中;C、铺装在天花板上。 立式暖气片采暖。市政集中供热、小区锅炉供热、户式燃气、电采暖炉供热,都可按传统方式把散热片侧立在房间墙壁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散热器暴露在外,易维护,缺点是占用房间面积,局部散热形成空气对流、舒适度差,热散失多、不节能。 地板采暖。几乎所有供热方式,都可以把散热器放在地板下。如市政热力、小区锅炉、户式燃气(电)炉等以循环热水供热的,可以在地板下铺设PP管等管线走热水来采暖,电热膜、电热缆等散热体,可以直接铺设在地板中。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稍加热即可符合人体需要(脚喜热、头喜冷),节能是其他方式的20~30%,舒适度也高。缺点是对地板装修材料有限制(目前最提倡使用的是复合木地板),维修也较麻烦,尤其若地板下走循环热水,PP管若在使用中受损(如装修等)不易探测到受损点,由此引发的漏水易破坏装修,甚至殃及数层住户。 天花板采暖。目前电热膜、电热缆被铺装在天花板上的较多,这种方式意欲模仿太阳“辐射散热”的特点,但在实际使用中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如房屋保温隔热性能、门窗密闭性等),有小区业主反映热气不易向下走,舒适度不高、不够节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