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施工 查看内容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剖析当前住宅建筑创作要注意四种倾向

2001-12-11 08: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4| 评论: 0 |来自: 网络

简介:  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功能与经济;生吞活剥,食“洋”不化;缺乏文化内涵,艺术品位不高;缺乏特色与个性,形象“面具”化,住宅建筑创作中的这些倾向必须认真对待。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在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 ...

  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功能与经济;生吞活剥,食“洋”不化;缺乏文化内涵,艺术品位不高;缺乏特色与个性,形象“面具”化,住宅建筑创作中的这些倾向必须认真对待。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在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年会上的深刻剖析,引起与会者的普遍共鸣。
  日前,宋春华在会上作了题为《小康社会初期的中国住宅建设》的学术报告。他在分析了小康社会初期的人居特征、市场状况、政策取向后,提出了需要着力研究或解决的几个问题。他指出,要鼓励立意创新,创造具有地区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住宅建筑。
  他说,目前我国城乡住宅每年竣工10亿平方米以上。大规模的住宅建设,为建筑师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在对住宅设计取得的成绩充分肯定之后,宋春华提出四种倾向应引起注意。一是过分追求形式而忽视功能与经济。牺牲功能,脱离经济实际,刻意在形式上大做文章,一味追求豪华,猎奇张扬,满足于光怪陆离,五花八门,不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在建筑艺术上俗不可耐。二是生吞活剥,食“洋”不化。盲目照抄照搬国外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形式,不讲条件,不顾环境,不管是经典的还是前卫的,陈旧的还是时尚的,理解的还是不理解的,统统拿来东拼西凑,炒作概念,粉墨作秀,制造卖点。三是缺乏文化内涵,艺术品位不高。对方案推敲不够,缺乏提炼,底蕴不足,满足于新材料的堆砌,多了花里胡哨、珠光宝气,少了居住建筑清新素雅朴实的特质,没有家庭气氛。四是缺乏特色与个性,形象“面具”化。缺少强烈的保持自己“身份”和价值的意向,不研究和塑造自己的风格和形象,而满足于“戴面具”。不善于挖掘、研究和继承本土建筑的传统和特色,满足于大城市克隆外国的,小城市克隆大城市的,内地克隆沿海的,农村克隆城里的,结果是中不中、洋不洋、城不城、乡不乡,南北不分,东西一样,毫无性格和特色。
  宋春华强调,住宅建筑说穿了是为老百姓居家过日子提供的空间载体,它不同于具有明显标志性和纪念意义的公共建筑、纪念建筑。住宅带有更多的功利色彩,不要说老百姓,就是艺术家、建筑师购房,恐怕也首先关注住房的适用性、经济性,买“功能”,而不是以建筑形式和立面色彩为首选要素。要把消费者的钱用在刀刃上,首要的是经济、适用,而不能搞华而不实,费而不惠。

收藏 邀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