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住宅传承城市特质文化——建筑设计大师评析金都华府建筑风格
简介:序言 我省共有三名“中国建筑设计大师”,7月9日他们同聚金都人居科技馆,与其他多名建筑设计师及传统文化专家,共同为建设中的金都华府把脉。作为“中国人居环境金牌建筑试点项目”、“建设部国家科技示范工程 ...
序言 我省共有三名“中国建筑设计大师”,7月9日他们同聚金都人居科技馆,与其他多名建筑设计师及传统文化专家,共同为建设中的金都华府把脉。作为“中国人居环境金牌建筑试点项目”、“建设部国家科技示范工程”,金都华府高科技含量且功能现代的高层住宅,正努力尝试着传承发挥杭州古都文脉。按金都华府设计师程泰宁大师的设想,建成后的金都华府将是“非常杭州,非常现代”。在全国“千城一面”,到处劲吹“欧陆风”的背景下,金都华府的尝试有着浓烈的先驱意义。 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华府的总体风格,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建议。我们有理由期待着,杭州传统建筑的风韵与现代高层住宅,将在南宋皇城根得到和谐的结合。 沈勇民(金都房产集团董事长):一起讲述杭州故事 今天的评析会,对我们集团而言是一个重要会议。金都房产在住宅建设方面进行了十多年的探索,特别在住宅产业化和建筑风格上,一直孜孜不倦地探索、创新。2002年11月,金都集团中标24#地块,依据地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地域文脉,集团组织召开了包括城市科学、城市规划、园林、历史人文等多次研讨会,其中在“杭州市历史居住特点与当代杭州居住特色”研讨会上,专家们对古都文化与现代建筑的结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公司盛情邀请建筑大师程泰宁先生担纲金都华府的规划设计。整个工程预计今年年底基本竣工,在规划设计中所体现和强调的古都文化和现代建筑形态正逐步展露出来。如何在高层建筑中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确实具有开拓性,同时也是个难题。今天特意邀请各位专家对金都华府的建筑风格进行评析,请大家畅所欲言,多提意见,我们的目的是把“传承杭州的文脉,体现杭州的特质,讲述杭州的故事,和谐杭州的生活”的设计理念贯彻得更好,把金都华府打造成具有鲜明杭州文化印记的精品楼盘。 程泰宁(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庭院深深深几许 金都华府地处南宋皇城遗址,金都集团明确提出该项目要传承古都文化和杭州文脉,尤其在住宅设计的气势方面要做足。我对这项目很有兴趣,一方面过去做住宅比较少,二是要在建筑中体现地域文脉,在公建中相对容易,而在高层住宅中比较难。要通过金都华府来解读南宋皇城的文脉,不是光靠造型就能解决,她是一个整体的东西。因此我提出“一轴五院一中心”的总体布局,着意营造“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境界。 从建筑造型来看,她是一个高层建筑,古代没有高层建筑,怎么样来体现传统文脉?我认为要体现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文化精神。这种精神是无形的,这就需要抽象、变形和深化,要把有形的具象转化成无形的精神。用材肯定是现代的,钢材、石材、玻璃等;住宅的功能也必须是现代的,比如保温节能技术、家居及保安系统的智能化等有着大量应用。 体现杭州文化元素主要在这些方面:在外形上,用了一些挑檐;大门用了现代材料钢架和拉索,但风格是传统的“府门”气派,体现了是传统的高贵气质;在色彩上用了黑、白、灰三种传统的建筑色彩,包括玻璃、栏杆、扶手。白的墙面选了好多种,最后确定为暖灰调,不是很白,也不发黄,大面积采用后不刺眼,跟顶上的黑漆比较相配。 金都集团确实想做出好东西。他们对我的设计及时地修改,非常配合,一个精品楼盘,必然是设计师和开发商共同完成的作品。 唐葆亨(中国建筑设计大师):色彩处理得比较好 建筑设计师很难得能找到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建设单位;能够遇到有追求、有抱负的开发商,是设计师的幸运,因为目标总体一致,设计起来就比较有共通性。 金都华府建筑设计的困难之处是要有杭州的历史风貌,这确实不容易。举个小例子,比如说塑钢窗,一般都是白色的,而且越用越粗,加上白色在视觉上有扩张性,看起来就显得粗笨。我看到金都华府的窗框用的黑色,就比较含蓄内敛,有种灵秀。过去杭州很多建筑都做白墙,到处都是白墙,但是现在就不适合了,因为实际使用情况与人们的审美观变了。现在的高层建筑,如果也做白墙黑瓦,显然就不协调。金都华府现在采用的灰色基调还是比较含蓄,比较好的。整个色彩分成三段:基座、中间和顶。这样的处理,与杭州城市是很协调的。 陈洁行(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脱其形得其神细细品味 这块地征下来以后,金都老总就邀请我们来看过,并初步提出传承杭州历史文化的设想,当时我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符合我一直呼吁和希望的。 这样一块地,在市中心已经不太找得到了。因为规划要求,只能做高层的。而高层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东西,要体现出传统的文化,确实比较难。当时吴总要我们收集这块地方的历史资料,为设计决策提供依据。现在看起来,程泰宁大师动了很多脑筋,他的方案值得细细品尝,有自己的创新,突出了民族的建筑文化。 色调大胆,应用得很好。照搬传统的“粉墙黛瓦”,肯定不适应现代。但程大师大胆地将黑、白、灰有机结合,整个墙面配合得很好,同样给人“粉墙黛瓦”的感觉。所谓“脱其形,得其神”。 要解读出历史文化,只能去细细品尝,要通过环境来烘托。因此,下一步的绿化、小品营造等工作依然十分重要,庭院深深的意境需要立体的、全方位地烘托。 沈济黄(中国建筑设计大师):感觉蛮好的 今天看了以后,总的感觉蛮好的。刚才听了介绍后,在几个方面做了尝试,还是比较得当的。一是建筑单体分段的手法;二是挑檐,结合阳台做了些挑檐;三是色彩,黑白灰的主调。这三点确实是种尝试,从已建成的情况来看还是不错的。 因为环境中将来小品等会起一个很重要的作用,现在还没有建成,我想环境做好后,空间会更加丰富,氛围也会再浓一点。说到环境小品的时候,也有用材的问题。因为中国人用材,跟现在请的国外的设计师会有很大的不同,将来可能材料应用方面同样要注意。 陈坚(中国美术学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要注重廊的尺度及衬托 如果说开发商是导演的话,那建筑师就是主角。名导加名角,就一定会有看点。 程大师的作品比较细腻、细致,尤其是对细部的把握和构造能力的把握上,是我们这代设计师比较缺失的东西。我主要谈谈庭院的问题。现在庭院中“廊”已经出来了,但要体现庭院深深,感觉“廊”的比例尺度过于单薄。由于建筑的体量比较大,底层占地也比较大,如果宽度3米左右的廊,而没有其他的构筑物或其他绿化层乔木与灌木之间的高层穿插的话,廊就显得比较单调。也不太容易把庭院深深的意境体现出来。整个庭院比较封闭,导致建筑的底层转合不太容易把握。 赵华(浙江大学副教授):引导新的探索 要传承杭州的文脉的确是个难题。因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居住习惯改变了,建筑在不断增高,新的建筑形式、新的生活方式和日新月异的建筑科技,难免与表现传统产生矛盾。我在杭州生活了二十多年,杭州的小巷,杭州的“粉墙黛瓦”正在逐渐消失,非常可惜。在新的楼盘中去传承这种意蕴,的确是种挑战。 程大师的这个作品是通过庭院,一种造型、尺度和色彩以及细节符号的处理进行表现。现在很多楼盘追求尊贵,而程大师的作品是儒雅的,有着杭州的江南文化的神韵,是一种抽象的城市文脉的延续。这个方式能引导我们在其他楼盘中进行新的探索。刚才程大师提到的一些细节处理,她相互之间的搭配,比单一的细节更重要。现在底下的裙房细部刻画得比较精,包括对色彩的追求,符号,这相互间的搭配找到一个切入点,包括景观的搭配,体现的气氛都很恰当。单独拿一个单体来研究,就很难做到一个标准,如果把这个楼盘所有景观、庭院放到一起来看,能形成共同的氛围中,我觉得就成功了。 架空的好处是能把泛会所引入其中,在金都·蓝湾国际项目中,我们就使用了这个设计。利用架空层和廊的关系,做些小围合,成为孩子、老人的活动场所,就更人性化了。 杨键(杭州市城建设计院总建筑师):有益的探索 年前,去北京看了"锋尚",是国内较早地把各种新技术引入住宅建筑的项目。金都华府在住宅科技上的努力,目前在浙江的房产项目中,我认为还没有第二个。这对本地区设计建造是个很好的方向。 如同科技引入住宅,地域文化如何在住宅建筑中体现?在皇城根这样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块,是机遇也是挑战。刚才听了专家大师们的意见很受启发,把地域文化的意境(而不是具体的符号),融入到现代的高层住宅中去,也是一种传承。中国的地域广阔,而且不同地区的建筑差异也很大,如何将本土建筑的文化融入到现代高层、多层住宅中,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课题。金都华府正在开辟、探索,因此意义深远。现在很少有发展商愿意做这样的尝试。 徐毅(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简化提炼传统建筑色彩 要体现江南建筑特色,对高层建筑难,对高层住宅更难。高层住宅在建筑形式上有开窗的要求、建筑造型的要求,比普通的写字楼、公建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从华府的设计方案来看,对传统建筑色彩作了简化提炼,做出了杭州及江南特色。现在建筑立面国际化、同质化的情势下,设计师、开发商有责任改变这一现状。现在很多城市建筑似曾相识,霸气有余,特色不足。金都华府处在特殊地块,也做足了自身特色。除了立面,在五大庭院的处理上也很出彩。 金都华府底部用的暖色光面花岗石,感觉档次很高。建筑外立面用花岗石,有做光面的,也有做毛面的,总体而言光面的感觉档次高,但我感觉做毛面的趣味性更强,更有厚度感。与外部景观、小品材料更易结合。入口门厅的处理,重笔渲染,到位和大气。 林正秋(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灵魂与理念的融合 我是搞古都文化研究的,从文化的角度谈一点想法。我觉得如果把地域文化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是个好题目,应该成为一种方向。我年轻时,坐火车去苏州、上海、杭州,各有自己特色。现在看不出特色了,到西双版纳去也发现那边的新房子跟杭州差不多。是不是建筑师太懒惰了?是不是创新的东西太少了? 金都华府把这个作为一个重点课题来研究,我觉得这个大方向非常好。在文化界常常误解,一谈到古都文化就好像是仿古建筑。我们说古都文化建筑并不是仿古建筑,而是把古代的比较优秀的成分继承下来,对今天的生活有利的部分,给他继承下来,并不是搞仿古建筑。我们一定要两者结合,是灵魂上的结合,是理念上的结合,而不是形式的结合。如果过多地考虑形式的结合,往往是古不古,现代也不现代,三不像。但是从现在来看,金都华府讨论过几次,我感觉到硬件的体现,金都已经做得很好了。所谓文化呢,是软件的体现,这方面需要多做一点。过去的宅院,院就是园林,宅就是住的地方。金都有住的地方,也有环境,园林的环境,要吸收中国传统的园林中仍然适用的精华。 中国古代对门是非常重视的,门是一个区域的标志,门最能体现地域文脉。如果这个大门设计得好,大家一看就觉得这个小区有文化内涵,否则要到里面走了一圈之后才觉得有点文化。 沈者寿(原杭州市委副书记):三个亮点 从总体上感觉华府有三个亮点,也可以说有三个优势:一个是风格设计上有突出个性化。解放以来,中国建筑的通病,就是模式化、固定化,缺乏个性和创造。现在,金都华府应该有个非常大的突破,把现代建筑与南宋皇城文化结合起来,讲讲容易做起来很难。金都华府庭院深深,一进一进看过去,体味过去,总的感觉有个性化,有味道,通过建筑的总体布局,通过建筑风格、色彩、景观的安排,从现代当中品尝到自然的、生态的、庭院的滋味,虽然是高楼大厦,但是却像大观园一样景观各有特色。在时尚当中隐约听到历史的脚步声,触摸到南宋文化的影子。 第二个亮点是社区功能多样化,几十年来,住宅只是躲风避雨的场所,现在不同了,住宅小区办幼儿园、办金都天长小学。住宅小区的功能应该多样化,不能单一化光是住宅,应该要有小的卫生院,应该要有商店,应该有幼儿园和小学,功能应该多样化。金都华府最大的特色,就是把名牌小学引进来。 第三个亮点就是金都华府小区居住条件的科技化,用先进的科技来武装老百姓的生活,里面有智能系统、安防系统、垃圾处理系统。科技馆是一个很好的住宅科技知识普及窗口,对提高市民住宅科技方面的素质很有效。金都华府还在建设中,今后从这三方面再深化、再完善、再做精做细,金都华府就一定会建得更好。 |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相关分类
最热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