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上海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环球专刊:“洋设计”迎合上海城市定位

2005-7-12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461| 评论: 0

摘要:   中国标志性建筑采用“洋设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境外建筑师与本地建筑师就共同设计了金茂大厦等一大批精品建筑。为了对这段历史做一次全面回顾,7月6日,“2005年上海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
  中国标志性建筑采用“洋设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境外建筑师与本地建筑师就共同设计了金茂大厦等一大批精品建筑。为了对这段历史做一次全面回顾,7月6日,“2005年上海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展览”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所有展馆均免费开放。

  建筑展吸引普通市民

  据展览主办方上海新文会展服务有限公司谷风经理
介绍,这次共有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新加坡及韩国的30多家建筑设计与规划事务所参展,包括设计新天地的日本日建株式会社、澳大利亚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及承担上海大剧院工程的法国夏邦杰公司等知名企业。

  记者发现,虽然前来参观的观众不多,却有相当一部分是上海的普通市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婆婆表示:“听说这里免费,我就带着放暑假的孙子一起来了。没想到挺有意思的,不仅看到了好多上海标志性建筑的诞生过程,还头一次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房子。”

  排名全球建筑设计事务所200强首位的日建株式会社驻上海首席代表林和久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在中国参加建筑展,除了想与同行多多交流以外,也希望能在现场听听普通市民对其参与设计的一些建筑的看法,如新天地、中银大厦、浦东国际机场等。

  上海会不会变得“不中不西”

  展会上,一些上海的建筑设计师向记者表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大部分采用了“洋设计”,长期如此,上海岂不变得“不中不西”?国外很多国家在建筑上相当保守,如法国就一直走“蜗牛发展”的设计道路,在接受国外设计师作品时非常谨慎。

  标志性建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呢?谷风解释,标志性建筑并没有确定涵义,一个城市里被大家普遍认可、独一无二的建筑都可称为标志性建筑,不过它们基本具备一个共同点:即带有公用性质,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浦东国际机场及刚建成的东方艺术中心等。

  上海现代设计研究院的李先生认为,大量采用“洋设计”与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有一定关系。金茂大厦、新天地等都是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的体现,云集而来的外国人俨然已将它们当成上海的象征。不过,学习用西方现代建筑的风格造房子无可非议,但如果仅仅生搬硬套,绝对行不通。

  为何标志性建筑多用“洋设计”

  “当然,一些外国建筑师也很尊重中国文化,比如金茂大厦就吸收了中国塔楼的建筑形式和神韵。且由于教育方式等原因,他们在业务能力上的确有其优势。”李先生对记者说。

  林和久则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中国建筑师的不足:中国建筑师不擅长做细节,虽能理解怎样建五星级酒店,却对、扶手等小件的设计与制作缺少训练;而外国建筑师大多比较注重细节,选材、施工都考虑得非常周到。中国设计师的思路很图案化,总是从外到内;外国设计师则是从内到外,既满足内部的功能要求,对外部造型也有要求。

  另外,业内人士指出,国内建筑师缺少生活体验也是不足之一,如厕所、卫生间、卧室如何布置,就需要有平时生活的积累及对细节的仔细揣摩。而且大部分国内设计院还是旧体制,对客户的服务意识不强。而国外建筑师总是把客户的要求放在第一位。谷风强调:“总之,无论是大建筑,还是小设计,外国设计师都会细致到每一个点,这也许正是他们能做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建筑的原因。”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