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北京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北京高层建筑的现状与发展

2005-1-6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83| 评论: 0

摘要: 北京该不该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是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一方面北京是有三千年建城史的千年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北京又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城市发展很快,人口不 ...
北京该不该限制高层建筑的建设是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一方面北京是有三千年建城史的千年古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必须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北京又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城市发展很快,人口不断膨胀,建设用地紧张,不能不向空中和地下发展。这种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不仅北京突出,一些世界名城和国内大城市都遇到类似又各有特点的问题,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研究对策。到底城市建筑该如何发展,高层建筑该不该大量建设,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高层建筑研讨会上,北京建工集团的胡世德先生发表了他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

北京高大建筑层出不穷
北京的高层建筑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控制、发展、再控制的历史过程。1979~1990年,北京建设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年竣工建筑总面积从500万平方米递增至1000万平方米以上,10层以上高层建筑年竣工建筑面积从30万平方米递增至400万平方米以上。1989年12月,北京市政府为保护首都历史文化名城特点,发布严格控制高层住宅建设的第42号令,高层住宅建设迅速减少;其他高层建筑由于1990年亚运会闭会后,大型公共建筑兴建较少等原因而下降;但从1993年以来,北京建设出现新的高速发展阶段,建设用地紧张,适当提高建筑层数势在必行;1994年1月,市政府批准修改控高令;2003年1月,市政府发布第119号令,废止1989年发布控制高层住宅建设的第42号令。2002年和2003年,年竣工建筑总面积突破3000万平方米,年竣工高层建筑面积突破1300万平方米。1989~1992年的四年中,10层以上高层建筑比重由36.8%降至24.8%;而2000~2003年的四年中,则稳定在41.4%~43.8%。

高层住宅比重提高
1949~2003年,北京共建成城镇住宅24770万平方米,占同期建成总建筑面积41900万平方米的59%;2001~2003年,住宅比重提高至70%~72%。1949~2003年,共建成10层以上高层住宅约8600万平方米,占同期高层建筑总面积11000万平方米的78%,占同期住宅总面积的35%;2000~2003年,高层住宅在住宅中比重提高至50%~53%。此外,7~9中高层住宅占2%~8%。北京的高层公共建筑近年建设量也比较大,仅2000~2003年,北京每年建成160~200万平方米10层以上非住宅建筑,占当年10层以上竣工总面积的12%~21%:其中主要为商务办公楼(写字楼)、综合楼和多功能建筑群及大型标志性公共建筑

北京建成的最高建筑集中在东三环中路两侧,1990年左右建成的京广中心(高208米)、京城大厦(高183米)和国贸大厦(高155米)。但2001年9月,推出北京CBD(中央商务区)规划,安排了大量高层公共建筑。已建的工程主要有:位于京广中心南面的北京财富中心(占地9.2公顷、总建筑面积72.8万平方米、最高建筑高260米,一期办公楼高165米、地上42层),位于金十字西南角的银泰中心(占地5.5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主要由中央北临建外大街高250米、地上63层的柏悦酒店和南面东西两座高186米的写字楼、公寓组成),在银泰中心西侧、建外大街南侧为中环世贸中心(用地1.7公顷、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北楼高150米、地上33层),此外还有北京万达广场、金地中心、北京电视中心、华贸中心、蓝堡国际公寓、LG大厦、新华保险大厦等等。国贸三期高度将达到300米左右,是CBD规划最高建筑;备受关注的央视新大厦高度也将达到235米。

在东西长安街及延长线两侧、金融街、中关村等地区,以及其他一些繁华地区和交通干道两侧,也兴建了大量高层公共建筑。
结构体系不断发展
1989~1991年建成的三座北京最高建筑曾分别采用钢筒中筒结构和钢框架、预制剪力墙结构。1998年建成的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营业办公楼采用钢框架一支撑结构。1999年建成的国贸二期与10年前建成、平立面相同的国贸一期相比,钢框架外柱柱距由3米扩大到9米,核心筒由钢结构改为现浇型钢混凝土筒。

2000年至今,钢框架——现浇型钢混凝土核心筒结构有所发展,如CBD的LG大厦、北京财富中心(核心筒采用爬模施工)、世纪财富中心和北太平庄桥东北侧的城建大厦等;全钢结构也在采用,如中关村金融中心和北京电视中心等。除上述钢结构和钢混结构工程外,北京近年高层写字楼和综合楼的竖向结构选型基本上为现浇框架-剪力墙和框架-核心筒,跨度较大的屋盖和梁则较多选用钢结构。胡世德认为,城市需要有不同层数段的建筑,不同功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层数不同。北京今后高层建筑的重点仍是量大面广的住宅和以商务办公楼、综合楼、旅馆、传媒通信建筑为代表的公共建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