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地方动态 河南建筑新闻 查看内容

河南打工明星回乡过年 建设鸟巢受总理接见

2008-2-14 08: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190|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河南是个外出务工大省,常年有几千万农民工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经过艰苦拼搏,他们中的许多人事业有成,成为人们羡慕的打工明星。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利用他们回老家过年的契机,为这个群体的代表画了一 ...

周国允

翟树森

苏铁跃在新建成的车间内展望未

廉洁

贾小仓

河南是个外出务工大省,常年有几千万农民工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经过艰苦拼搏,他们中的许多人事业有成,成为人们羡慕的打工明星。
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利用他们回老家过年的契机,为这个群体的代表画了一幅素描:他们都生在河南农村,他们都是一群在异乡拼搏的打工者,但他们是这个群体中的佼佼者——或变成行业里手,或当上企业管理者,或有了自己的公司……
尽管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但踏实、诚信、勤劳的传统品质以及勇于进取、重视机遇、团结协作的现代意识,在他们身上无一缺失。更为珍贵的是,他们先富不忘后富,带领同乡共同致富,这种反哺家乡的情怀不仅仅在道德建设的意义上弥足珍贵,而且对于我省发展劳务经济、大力建设新农村的实际尤显价值。
翟树森“鸟巢”建设者受到总理接见
58岁的翟树森已经两年没回家过年了,去年和前年春节,他都是在北京“[BAIKE]鸟巢”工地上度过的。今年春节,他终于回到家乡开封县罗王乡老九庄村。
去年,老翟成了新闻人物。在“鸟巢”工地,他受到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他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与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一起接受白岩松的访谈;作为中国农民工的形象代言人,他与袁隆平、潘长江一同拍摄了公益宣传片,在央视播出;美国有线电视新闻公司(CNN)对他进行了人物专访;今年1月19日,他入选CCTV2007年度十大“三农”人物。
年轻时老翟就是建筑行当的行家里手。1994年,他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先后参加过新东安商场、新世界百货、文化部大楼、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等项目的建设,从一位普通建筑工人成长为施工队队长。
2003年,他带领的一支由河南籍农民工组成的近300人的施工队,参与了国家体育场“鸟巢”项目建设。4年来,他带领工友们攻克了“鸟巢”建设中的一个又一个世界性技术难题。由于老翟带的施工队干的活质量过硬,有效地保证了“鸟巢”混凝土结构施工进度,翟树森的名字也成了“鸟巢”工地上叫得响的“金字招牌”。因为工作出色,“鸟巢”工程项目部还把建设“鸟巢”地下车库的工程交给了老翟的施工队。地下车库的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是我国最先进的立体化车库。
老翟的两个儿子都在读师范。能够培养出两个大学生,是老翟莫大的骄傲。老翟刚到“鸟巢”工地时,大儿子正在上高三,在工地上忙碌的老翟特别挂念儿子的学习,他一周给儿子的班主任写一封信。二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两年没有回家的老翟请了3天假,专程送儿子到学校报到。
“到外面开了眼界,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当一个农民,也要有知识有文化,这样,我们农民才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周国允“小木匠”当上奥运火炬手
今年44岁的河南华都集团董事长周国允,兼任着老家滑县周谭村的党支部书记,他还是北京建筑界的名人。去年11月底,周国允荣幸地被北京市推荐为2008年奥运会火炬手。
“除夕才回到老家。”面对记者,周国允笑称自己是名“小木匠”、“乡下人”。他说,今年回家过年,除了探望亲人以外,他还有两个重要“任务”:和其他村干部制定新一年村里的发展规划;考察村小学扩建计划。
1984年,高考落榜后的周国允到北京打工,从干木匠活开始,诚信创业,逐渐在北京建筑行业闯出了名声,如今成了奥运会工程建设的主力军:他带领员工先后参与完成了“鸟巢”等160多项工程的建设任务,建筑面积450多万平方米,合格率达100%,其中3项荣获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
手头宽裕了,周国允时刻不忘家乡的发展。2004年,他以个人名义,投资20多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两条主干道路,让村民彻底告别了泥泞路。此外,周谭村小学校舍因年久失修,被定为危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周国允出资40万元,并争取上级支持资金17.5万元,新建起了一所小学,解决了周围几个村700多名学生的上学难问题。
从最初的施工队,到如今的建筑公司,周国允每年都从家乡带出一批富余劳动力。华都公司现有6700多名职工中,滑县务工人员就有4500多名。周国允本人也先后被评为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全国劳动模范”、“奥运工程优秀建设者”等。
“我们公司已经订了一二百张的奥运会门票。”采访结束时,周国允说,“8月8号那一天,我要带着我们的工人,去他们亲手建成的奥运场馆内看奥运会的开幕式!”
廉洁 扮靓“鸟巢”和奥运村的人
“我这辆60多万元的‘克莱斯勒’车买得早,现在在村里已不算最显眼的了,年前村里已添了20多辆高级轿车。”昨日中午,在漯河市郾城区李集乡宓桥村,指着停放在楼院内悬挂着北京牌照的轿车,46岁的廉洁意气风发:“这几年附近几个村的2000多口人,都跟着我们几个人搞装修,每人每年至少收入2万多元。”
廉洁今年回家过年比往年早,腊月二十五就回到漯河市区,他当选“感动漯河2007十大人物”要参加颁奖晚会。大年三十,廉洁开着“克莱斯勒”回到宓桥村老家,“说啥也得陪老娘过除夕夜。”
大年初二,廉洁和同村的另外5名在外务工致富带头人,和往年一样带着米面油去慰问村敬老院的孤寡老人们。廉洁等人致富后,2001年捐款10万元为村里盖了教学楼,2003年出资万元为村里安装了路灯,2004年又为乡敬老院捐资3万余元。
昨日中午记者赶到廉洁家中时,跟着廉洁打工的几个人还在围着账本算账,核算参与兰州市一个大项目的财务情况。廉洁说:“去年我们承担的内装修工程——奥运鸟巢和奥运村公寓楼已经交付使用了,今年的大战役也是一个连一个。”
以廉洁、段兴起等为首的宓桥村建筑装修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到北京务工,从掂砖砌墙干起,10年内,不仅做到了自己致富,而且还带动了李集乡周围2000多名农民转移到建筑行业,以诚信可靠的形象,积极参加北京小汤山医院、京西宾馆、中央电视台、亚运村等工程的建设,并扛出了“廉洁突击队”和“段兴起突击队”这两块金字招牌,叫响了北京建筑界。
廉洁说,宓桥村昔日的务工者,现在都在各个施工环节中担当管理者,成了“白领”。
李国昌 带着“泥腿子老板”反哺家乡
正月初五上午,记者来到太康县老冢镇赵庄新村。听说要找李国昌,村民们纷纷给记者引路。“别看李国昌今年只有35岁,但他却是郑州一家‘自动门公司’的老板,拥有千万资产呀。”赵庄新村会计赵纯青提起李国昌连连赞叹。
李国昌17岁时和堂哥李爱民一起外出打工,先后在洛阳卖菜、当工人,后来和李爱民一起到郑州开设门店,搞建材加工服务。政策好,加上他们哥俩胆大心细,在全国多个城市创办了“自动门公司”发了家。致富不忘乡邻,哥俩不断招收村民到厂里打工,10多年下来,从他们的厂子里走出了40个农民企业家。为改变村容村貌,他已连续两年召集这40位企业老板回村商议新农村建设。提起召集40位企业家回村规划新村建设的想法,李国昌说,“前年腊月二十,我从外地洽谈业务顺便回村,不料村里泥泞太多,车只好停在了邻村。”“交通是制约村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们要从修路开始。”于是,他找到了村委会,积极联系其他40位企业家,请他们回村里过大年。去年正月初五,“赵庄新村建设规划”茶话会上,到场的40位农民企业家一致表示,要让家乡彻底改变面貌!
截至目前,村里已建成三纵三横以及环村长达4公里的柏油马路,全村130余户人家,实现了出门不踩泥,出门有路灯。同时,农民企业家赵文奇已回到村里办起了塑钢、铝合金门窗加工厂,招收50余名村民进厂。
“2008年,我们要在村里建一座免费太阳能沼气厂;建一座新村宾馆;在全村实现下地有路走,田地灌溉不用油,村民吃水自来流;投资建成5个以上规模企业……”2月11日上午11时,赵庄新村2008年“企业老板回村联手共创致富路”茶话会准时开始,李国昌拿着新村规划图又站在了主席台上……
李发忠 “小小泥瓦匠”新疆写传奇
“发忠哥,我也要去新疆,跟你一块创业!”昨日,信阳市煤忧十三里桥乡,第三届“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李发忠家里,乡亲们纷纷以拜年的名义,前往探访这个务工明星。听说发忠过两天就要回乌鲁木齐,很多人当场要求跟随他出门。
20多年前,这个农村娃子远走他乡,从泥瓦匠干起,凭着智慧与汗水,硬是在乌鲁木齐建筑市场闯出一条道路,创建了全部由信阳籍务工人员组成的1200多人的建筑公司。他自己不仅成为年创利税200多万元的大老板,而且2000年一举摘取了国内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李发忠的这段传奇经历,被家乡父老津津乐道。
“那时候年轻单纯,不甘心贫困下去,真是想干点事!”回想当年,李发忠为自己当初的勇气颇感自豪。那是1986年,辍学在家的李发忠决定北上新疆乌鲁木齐“淘金”。临走时,他在家乡组织了十几位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农村青年。大家都怀抱着创业的梦想,心齐,是大家那时最宝贵的财富。10年转眼过去,他和他的弟兄们凭着信阳人勤劳朴实、勇于吃苦的精神,终于完成蜕变。发忠本人,从最初的信阳市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驻新疆施工水电班的农民工,升任到班长、队长、施工处主任,最终,成长为分公司经理。他所带的企业,也逐步发展壮大。2001年4月,身为信阳市安装工程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经理的李发忠,被团中央、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授予第三届“全国优秀进城务工青年”荣誉称号。
“发忠最体贴民工。”跟随发忠多年的一个务工人员说:在发忠的企业中,人人参加劳动保险,福利年终一次结清。发忠对来自家乡的民工兄弟十分关心,十几年来,他为家乡来的务工人员掏的往返车费,就高达20多万元。
“发忠为我们信阳人争光了啊!他在新疆树立了河南劳务人员的良好形象,为家乡政府和人民争了光。去年,咱们省委书记徐光春还在讲话里表扬过他!”十三里桥乡一名干部自豪地说。
贾小仓深山里走出“滑道王”
今年33岁的鲁山县尧山镇四道河村村民贾小仓,靠着智慧和果敢,短短几年从一位普通农民变成了拥有几千万固定资产的公司董事长,他修的滑道遍布半个中国,人称“滑道王”。今年除夕夜,在外忙碌一年的贾小仓才开着小轿车从连云港赶回老家。
几年前,贾小仓曾组织村里农民入股,在家乡成立了鲁山县画眉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而当时全平顶山市的旅游景点都是国营的,私人开发景区史无前例。后来因种种原因,贾小仓以120万元的价格转让了景区。
画眉谷转让后,贾小仓最挂念的是景区那条并不算很长的滑道,滑道本小利高,贾小仓想,如果在没有滑道的景区内建滑道岂不更好?随后的考察让他大喜过望:居然半个中国的景区中都有他想做的生意!
贾小仓的第一个看点就是南阳五朵山景区。他精心考察后向景区负责人摊牌:自己无偿在景区修建滑道,经营管理权归自己,每年除给景区一定管理费外,30年后无偿将滑道转让给景区。
这条滑道让贾小仓尝到了甜头。投资也就30多万元,而建成后一个月就能收入10多万元。2005年冬,贾小仓投资200万元,在连云港市和朋友共同注册了欢乐行滑道有限公司。如今,欢乐行滑道有限公司的滑道遍布河南、四川、湖北等13个省市,总数已达30余条,年收入500余万元。其中,五龙口滑道全长1000米,号称“太行第一滑”……
为改变家乡面貌,贾小仓在建设滑道时还鼓动乡亲一起入伙,共同经营。如今,在贾小仓的带动下,尧山镇先后有3000余人靠旅游致富,为地方的经济发展闯出了新路。Q
陈贞 黄河滩走出“防腐”人
除夕傍晚,河南省特种防腐公司新龙工程公司总经理陈贞,踏着冰雪从武汉的施工现场赶回长垣县卢岗乡,看望82岁的老母亲。20多年来,不管他奋战在大江南北哪个工地上,过年总是要赶回家乡看看母亲。
今年43岁的陈贞,出生在长垣县卢岗乡黄河滩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防腐产业在长垣兴起,时任民办教师的陈贞,也投身进去。凭着自己扎实的文化功底,加上对防腐专业的热爱和钻研,他很快成了行家里手,陆续在国内一些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
1991年7月,已任公司经理的陈贞带头研制的阻燃玻璃钢技术,为国家重点项目葛化工程的早日投产立下大功。其后,他试验开发的多个防腐技术在国内获奖。陈贞开始在国内防腐领域崭露头角。美国FAC能源公司曾多次发邀请函,高薪聘请陈贞到该公司工作,均被陈贞婉言谢绝。
20多年来,陈贞带领着施工队伍,完成了多个国家重点项目工程,并先后荣获“河南省十大青年科技新闻人物”、河南省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河南省十大杰出慈善家等称号。事业有成后,陈贞想的是尽力回报家乡父老,数年来共为家乡建设捐资近百万元。2001年6月,陈贞带头捐资10万元筹建了长垣县侨联爱心助学会,成立大会上,当场收到了各界人士捐款35万元,几年来,助学会共资助贫困大学生157人。
苏铁跃打工挣了钱回乡办工厂
2月11日下午,站在新建成的车间内,苏铁跃踌躇满志:“一个月后设备安装到位就可以投产了,预计年产2万吨钢构件、50万平方米复合钢板,年产值超过1.5亿元,可安排300多人就业。”
苏铁跃是鄢陵县张桥乡苏墩村人,1983年高中毕业返乡。1984年,他贷款5000元与别人合伙开办了一个小酒厂,1986年由于资金缺乏而倒闭。1987年,他跟着同村的人到外地修水箱,先后去过好多地方。1990年,他带领8名老乡在北京搞金属设备防腐处理,一干就是5年。1996年,他开始涉足北京的建筑行业,并以高质量赢得了声誉,业务不断扩大。2000年,他中标了一项外墙粉刷工程。“这个工程让我大挣了一把。”提起得意之作,苏铁跃笑逐颜开。
“挣回100万,回来办个厂。”这是苏铁跃外出打工时的一个梦想。2007年4月1日,占地50亩、一期投资3000多万元的许昌铁跃钢构发展有限公司,在许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奠基。
从当年搞建筑时购买钢柱、钢梁、异型钢梁等钢构件,到自己生产制造这些钢构件,苏铁跃感慨万千:当初的梦想实现了!
陈红东回报家乡让他充满快乐
打工11年,濮阳县打工青年陈红东在北京创下一片天地。事业有成后,他还出资40万元无偿为村里修建1800米长的水泥公路,并承包村里闲置多年的百亩荒沙地,进行高效农业示范建设,安置农村劳动力百余人。
2月12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在家乡过年的陈红东。11年前,陈红东只身一人外出打工,有了一点原始积累后,他借贷10余万元在北京组建起一支建筑队,并靠着质量与诚信在北京扎下了根。他还先后介绍本村和周边贫困村的村民200余人进京务工。
两年前,陈红东回老家过年时,对本村泥泞不堪的道路感触很大。他拿出40万元,经过两个多月的施工,建起了一条宽7米、长1800米的高标准水泥公路,村民们对陈红东的义举感动不已,把这条路称为“红东路”。
去年,陈红东又承包开发了村里的百余亩荒沙地,先后投资30余万元种植了土豆、高产棉花、大蒜等,并安置村民100余人。
陈红东说,挣钱再多,如果不给家乡做贡献,也难以真正报答这块养育自己的土地,目前,他正准备承包村里一废弃乡镇企业,投资10万元上马空心砖项目,常年往来于北京和家乡之间,生活虽然紧凑,但他内心却充满快乐。
王俊留在村里办了个“乒乓球大奖赛”
昨日上午11时许,确山县瓦岗乡王口村众多村民围着村头一个水泥砌的乒乓球案,兴致勃勃地观看比赛。
“今天是总决赛,将从前6天6位当天赛冠军中选出王口村2008年春节乒乓球总决赛冠军,总决赛冠军的奖品是时尚手机一部。”裁判王俊留兴奋地说。26岁的王俊留在深圳一家电子厂做技术员,月收入用他的话说就是“比在家里种地一年挣得还多”。
王俊留告诉记者,往年春节回山村过年,在家闲着没事总是找人打打纸牌,搓搓麻将,小赌取乐,家人对此很反感。一进入腊月,他便给家里汇了1000元钱,让父母在村头砌一个乒乓球案,说自己回家要让村里人打乒乓球过大年。父母高兴地接受了儿子交给的任务,早早地在腊八就把乒乓球案砌成了。
腊月二十三上午,王俊留背了一兜子新球拍和乒乓球从深圳返回山村过大年。有了球拍和乒乓球后,乒乓球案再也闲不住了,每天天一亮就有人去那里打球。
除夕上午,王俊留来到球案旁,宣布了一个好消息:大年初一至初七,每天上午举办乒乓球比赛,参赛者每人一箱苹果,每天的冠军奖一部收音机,最后一天的总决赛冠军奖一部诺基亚手机。消息传出,村里的中小学生和回村过年的年轻人跃跃欲试。
大年初一,村民王建亮夺得冠军;大年初二,村民郑菊花摘得桂冠……大年初七,12岁的王中文将前几天的冠军逐一打败,夺得了总决赛冠军。“我在学校就喜欢打乒乓球,他们都不是我的对手,冠军当然非我莫属了!”王中文从王俊留手中接过奖品--一部诺基亚手机后自豪地说。
“今年过大年,由于村里人的兴趣大都在村头的乒乓球比赛上,村里打牌的少了,赌博的没了。”一位村民感慨地说。
“过大年,在村里举办乒乓球赛,既文明,又健身,比聚在一起打牌有意思多了。”王俊留表示:明年春节,他将在村头弄个篮球场,让更多的村里人参加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
孙留军春节假期每天看书两小时
民权县龙塘镇吴堂村是远近闻名的[BAIKE]装潢村,该村的男性村民大都会装潢这门手艺,一到农闲季节,他们就会跑到全国各地给人家装潢公司打工挣钱。5年前,该村村民孙留军前往石家庄打工,不过,他没有满足于为别人打工,而是通过努力在一年前办起了自己的装潢公司。
“今年回家过年的这两周,我都坚持每天最少看两小时书。”2月12日上午,记者见到孙留军时,他还在看一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据孙留军介绍,刚出去打工那几年,一有空余时间,他就会买一些装潢方面的书籍来看,学习最前沿的技术,掌握社会新时期的需求。
“跟我一起出去打工的村民,空闲时间都喜欢打扑克,有时还赌盒烟。我就想:如果这个样子,一辈子。
相关内容:
国家体育场相关新闻内容
相关专题:北京奥运鸟巢工程
国家体育场钢结构卸载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