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生态环境质量全省垫底 市长亲自领导整治
经意见征集和人大审议,《佛山生态市建设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规划》直陈佛山生态“痛楚”,称佛山市的生态赤字远超我国的平均赤字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全省排名最后一位。 这份长达100多页的《规划》,围绕创建国家生态市考核指标体系,首先从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入手,提出50项重点工程,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的生态市建设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以确保2015年基本实现创建国家生态市的总体目标。
重工业比例高 部分验收指标未达标 《规划》指出,与广东省其它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佛山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较小,第三产业的滞后必然会制约第一、二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而从工业内部结构看,重工业略高于轻工业。 全国目前重工业能耗占工业能耗80%左右,并且不可避免带来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因此,佛山目前仍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需要转变。且正是由于上述一些问题,使得部分验收指标尚未达标。 对策首提发展“生态物流”概念 《规划》提出,建设繁荣协调的生态经济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规划》首提“生态物流”概念,作为佛山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这一第三产业的核心理念。 具体包括:完善三山国际物流港区、国通物流园、珠三角中西部生产资料区域中心等园区建设;围绕产业集聚地和重要交通枢纽,在狮山、丹灶等地布局铁路物流中心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工业园;建设一批高标准、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特色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吸引运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先进适用物流设备,开展冷链配送、多式联运(转运)、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构建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物流网络体系;发挥佛山市作为物流节点的功能,整合珠三角西部地区物流市场。
多年过度开发 环境质量指数全省最后 与全省和全国对比,佛山生态环境质量数据不容乐观。《规划》直指:目前佛山市的生态赤字为1.329hm2/人,远超中国0.4hm2/人的平均赤字水平。 由于佛山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过高,建设用地挤占生态用地,2001年-2010年十年间生态用地减少602.5km2,减少了15.8%,目前佛山市生态用地的比例为61.2%,低于广东省其它城市。由于这个原因,使得其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全省排名最后一位。 同时,“建筑用地的增加导致林地斑块破碎化现象严重”,据统计,佛山市城区范围已经或即将孤立的山头有30多个,缺少与外界生态用地的联系,生态功能大大削弱,生态平衡受到影响。虽然佛山市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生态市建设要求,但分布不均,且林分结构不合理,另外,随着佛山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争地现象越来越明显。目前城区还可开发面积不足100km2。照此开发速度发展下去,“十二五”期间,佛山城区可能面临无地可用的局面。 对策划出800平方千米生态严格控制区 接下来,佛山将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并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 其中,最为严格的是生态严格控制区,总面积882.1km2,占全市总面积的23.2%,主要分布于佛山的外围山地,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五类。 在生态严格控制区内,大部分地区禁止开发利用,对其中的部分区域,在影响不大并经过严格审批的情况下,可适度开发。 此外,全市还划出7个二级生态功能区,分包括高明中西部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三水东北部生态农业发展区、南海里水农田水源保护区、城市经济建设区、环保产业示范区等。 一年中一半时间 “沐浴”灰霾 《规划》显示,佛山环境污染堪忧。全市7条主要江河,西江干流和顺德水道未达到II类水质标准,氨氮或总磷超标,水体富营养化特征突出,有机污染明显,而且部分内河涌水质处于劣V类水平,并存在不同程度的黑臭现象。主要污染物COD和氨氮(分别为19.36万吨和3.01万吨)要完成总量减排指标(分别为13.96万吨和1.71万吨)面临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佛山城市空气污染特征出现转变,由以SO2污染为主的单一污染向复合型污染转变,灰霾和酸雨污染也日益凸显,全年灰霾天气平均174天,酸雨类型从硫酸型转变为混合型。 尽管佛山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现行标准,但由于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增加了臭氧和反映灰霾污染特征的PM2.5指标,佛山市在新标准于2016年实施后要继续保持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 对策创建“绿色企业”推行绿色生产 从今年起,佛山对国家环保部《重点企业清洁生产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确定的其他污染行业的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2014年底前全部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及评估验收。 根据核定,全市共有需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632家,其中禅城区114家,南海区280家,顺德区58家,高明区70家,三水区110家。 按照《规划》,今年底前要全部完成有色金属冶炼业、含铅蓄电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估验收工作。并积极开展“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发展企业生态文化,通过流程再造、技术改造、产品升级、降低能耗等方式,建立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在全市评选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低碳发展模式企业、废水零排放企业。 与此同时,《规划》要求2013年所有建制镇(街道)全部建成生活污水处理厂。同时,推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农村地区推广分散型、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模式。2015年80%以上的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