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建筑金陵台遭强拆 一年后重建封顶
金陵台 工地外貌 金陵台复建楼仍未拆去脚手架 相同:原装构件、原工艺、原外观 现场的金陵台2-4号楼于日前封顶。记者在现场见到,虽然已封顶,但二楼装嵌青砖的工序仍在继续,而多处的窗框、门框等配件也待安装,复建建筑外面仍未批荡。 历史建筑专家汤国华教授在现场指出,由于要尽量尊重历史风貌,有几个“原”需强调,包括使用原材料、施工尽量用原工艺、保持原外观。 原材料方面,虽然楼宇被拆除,但大量的青砖、金属构件等仍可回收使用。记者在现场看到,很多在违拆时被拗弯的原窗花等物件,需要工人们逐一敲打拉直再使用。而大量缺失的青砖则从其他旧城改造地块购买而来。 原工艺方面,在施工办公室,记者见到红色六角砖、水磨石米、玻璃等试验材料被拿来与原废墟上拾获的原建材比对,个别材料需要到福建等专业户定做。而木窗框则使用现在已不再使用的“燕尾隼”工艺(民国时期工艺,使4边形更坚固,需纯手工制作,相当耗时)。 原外观方面,则以保留的原测绘数据和强拆前的照片作为依据来建造。 不同:改框架结构以便活化利用 不过,复建还是有了与原楼不一样的地方。施工现场负责人谢工介绍,原来金陵台2-4号楼是间隔成多个房间的结构,复建则改成梁柱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更耐用,并打通了平面的大空间。 对此,汤教授认为,历史建筑不是文物建筑,主要是保留外观风貌,“市民的集体回忆主要是建筑物外部的记忆,绝大部分人原来就看不到内部状况。”他还认为,打通内部使用空间反倒是方便了以后复建楼的活化利用。 据了解,复建楼内部打通后每层有200多平方米,汤教授指出,除公建配套的100平方米给居委会使用外,其他使用面积可给发展商利用起来,“这样才能使建筑物用起来,这是以后历史建筑发展的意义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