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简介:五岳之尊,泰山西麓,有一处桃花峪景区。不同于游客熟知的红门与天外村的登山之路,这里深幽静丽、景色奇秀,尤其是顺着彩石溪逆流而上,山风习习,泉水潺潺(图1)。图1彩石溪,乍一听以为是溪水中铺满彩色的石头, ...
五岳之尊,泰山西麓,有一处桃花峪景区。不同于游客熟知的红门与天外村的登山之路,这里深幽静丽、景色奇秀,尤其是顺着彩石溪逆流而上,山风习习,泉水潺潺(图1)。![]() 图1 彩石溪,乍一听以为是溪水中铺满彩色的石头,其实不然。这种奇石是泰山近三十亿年间沧海桑田的见证者。早期形成的黑石和后来形成的白石在地下深处曾受到强大的应力和高温作用,岩石在塑性状态下形成各种复杂褶皱,在后来构造变动中发生脆性变形,岩石发生位移,新老构造迭加改造,致使岩石的面貌异常复杂。在灰白、灰黑等颜色的石面上,交织着千姿百态的白色纹理,或凸或凹,如同高山流瀑、古木枯枝、飞禽走兽等图案,充满水墨画般的诗意(图2)。在世界首例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泰山景区,这种极具特色的自然地貌向我们暗示了某种不同于传统泰山历史文化的地质信息。![]() 图2 彩石溪的溪水汇流而下,在景区入口处的基地旁形成水库湖面,水库有一大坝,落差有十几米。湖岸柳树成荫,景色宜人(图3)。基地内有两处不同标高的停车场,高差约3m。低处停车场停放社会车辆,高处停车场停放内部景区车辆。随着泰山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桃花峪景区独特的地质景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据估计,未来从桃花峪景区登山的游客将占所有游客数量的百分之三十,因此当地政府决定修建一处新的游客中心,包括接待、咨询、售票、展示、餐厅、纪念品销售等功能,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登山服务。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泰山脚下,未来的游客中心应当以什么姿态展现呢? ![]() 图3 为了让游客能尽量欣赏到美丽的湖光山色,我们将接待大厅、售票、展厅、餐厅等主要功能空间靠近湖面设置。利用地形高差,用长长的坡道将两个现有的停车场连接起来,坡道上方面向泰山方向设置高大挑棚。游客到达社会停车场后进入接待大厅买门票后通过坡道到达上山候车廊,另一部分游客也可从接待大厅到二层参观地质博物馆,了解泰山形成的过程和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知识,然后回到地面层,通过坡道到达上山候车廊,乘坐景区车辆上山。回程游客下车后,可以通过坡道回到社会停车场,也可以进入回程大厅,购买纪念品。时间充裕的游客可通过连桥到临湖餐厅,同时享受美食和美景。上山和下山的两股人流互不干扰,但能保持视线上的交流。办公及管理中心等放置在上山道路另一侧,建筑跨过马路形成关口,有利于管理。 看山,成为建筑外部和内部空间设计的主要目的,因为人们来这里原本就是看山。但在纯自然环境中一览无余地看山和通过建筑界面的“取景框”或透过半透明介质看山的效果是明显不同的。如同传统园林中,一片假山、一叶芭蕉原本普通,但透过精致的窗扇看过去,马上有了入画般的意境。在游客中心中,我们将建筑按照功能区的不同切分为几组,建筑之间为室外空间,用桥连接起来,地形高差用坡道连接,形成一系列“游走”空间,而泰山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成为了空间的背景。当您在售票厅买票时,当您走出接待大厅沿着坡道往上走时,当您在二层展厅之间的玻璃厅休息时,当您通过连桥去餐厅时,当您在购买纪念品时,当您回程通过坡道离开时……,泰山总是在“画面”中出现,或雄伟,或亲切,或高,或“矮”,或朦胧,或清晰……(图4) ![]() 图4 “游走”空间将建筑体量进行分解,顺势我们将建筑形态抽象化,如同神斧般在一块石头上劈、切、削、掏,动作干净利落,一组棱角分明、错落有致的“石头”俯卧在泰山脚下。在展现泰山特殊地质地貌特点的桃花峪景区,这种模拟自然形态的方式诠释着建筑和所处地域之间的本源关系,是本土化设计的一种策略。山与石原本就是在一起的,互相依存。 而要刻画出“石头”的特点,尤其是表达泰山石的刚硬有力,我们将墙体倾斜,建筑转角变锐,洞口深陷。在几十片外墙中,只有一片外墙为90°,最斜墙体往外倾斜与地面成55°(图5),最锋锐的建筑转角为37°(图6)。两个停车场之间的挑棚长87m,最高处12m,侧向悬挑最大近15m,应当说挑战了同类建筑的视觉极限(图7)。建筑承重墙体采用清水混凝土剪力墙,一方面符合结构受力特点,另一方面给人结实浑厚、自然朴素的感觉。在主要公共空间,将清水效果延伸到室内,甚至不做吊顶,保持内外统一(图8)。“石头”表面模拟彩石溪石头纹理,通过在清水混凝土墙面上凿毛进行抽象表达,纹理延伸到室内,形成连续界面,这种独一无二的图案使其不同于别的清水混凝土建筑,而令游客的心中深深地烙上泰山的印记了。 ![]() 图5 ![]() 图6 ![]() 图7 ![]() 图8 毫无疑问,这种追求纯净形态、材质和空间的做法给施工提高了不小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一支没有清水混凝土施工经验的本地施工单位来讲,咬着牙接下这个活儿,压力有多大只有自己知道。幸好我们的施工图在定位上表达比较准确,在墙体放线、角度定位上没有出现大的问题。但是当浇注完第一片倾斜墙体,拆开模板之后,大家都傻眼了,墙体阳面大片的骨料暴露了出来(图9)!但是阴面的清水效果色泽均匀,非常细腻(图10)。于是业主、施工、监理、设计几方召开紧急会议,寻找原因。经过反复讨论,大家揣测可能是混凝土的含水量高了,水比石头和水泥轻,多余的水分跑到阳面一侧,拆开模板后就流失掉了,于是骨料暴露出来了,而阴面由于重力关系,水泥和骨料粘结较好,所以效果好。为了实现最后统一的效果,业主决定将这片墙砸掉,重新开始,这让我们吃了一惊。后来在混凝土配比上减少水量,适当添加减水剂,果然清水效果得到了明显改观,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 ![]() 图9 ![]() 图10 渐渐地,一片一片成形的清水混凝土墙露出芳容,我们来回跑工地的兴致也越来越高。但是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比如有一片墙由于模板支护不到位,拆模之后一看变成了双曲面;与玻璃幕交接的墙体的转角线上下不直,导致幕墙安装时衔接很难处理;后来由于工期吃紧,大挑棚的清水效果不如主体那么好,而且有的洞口有比较大的变形。 当建筑成形之后就是凿毛处理了。在正式开始工作之前,我们做了好几种样板墙进行比较:有颗粒比较粗的,有比较细腻的,考虑到颗粒粗的肌理在阳光照射下影子会比较重,图案会比较突出,可能相反会破坏墙面的整体感,所以我们选择了较为细腻的颗粒(图11);凿毛和不凿毛部分的衔接方式也有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先用切割机将边界轮廓按照45°斜角切出来,再在轮廓范围内凿毛,另一种是用粉笔在墙上画出轮廓,凿毛到边缘时力度逐渐变轻,形成自然过渡,第一种方式图案感太强,有点像装饰画,所以我们选择了第二种(图12);在凿毛工具上也有比较,一种是手工凿毛,一种是用电钻头凿毛,但是电钻头比较粗,力度不好控制,凿出来的颗粒会比较粗,所以只好采用手工方式,幸好泰山地区历来不缺石匠,施工方招来了很多当地的师傅,他们都有着丰富的经验,而且速度很快。记得刚开始时我们只提供了一部分图案,心想怎么也够他们凿俩礼拜了吧,不料三天过后,甲方打电话过来催说马上就凿完了,赶紧提供图纸,于是只好连夜将剩余墙面的图案画出来。近百片墙的图案,一方面考虑到用纹理将施工有缺陷的地方覆盖住,还要考虑到各个转折面图案的连续,工作量很大。后来到工地,看着几十位师傅同时在脚手架上工作,“石头”的纹理在叮叮当当的合奏曲中迅速浮现,我们不禁感叹于他们的伟大了(图13)。 ![]() 图11 ![]() 图12 ![]() 图13 在专业公司对混凝土外表面进行调色修补和涂抹保护层之后,外墙的颜色更加统一,沉着中透出几分素雅。室内装修尽量简单,局部吊顶采用水泥色的硅酸钙板,保持风格统一。二层的地质博物馆由青岛一家单位设计,在我们的建议下采用不规则的界面,将展墙、吊顶和局部起伏的地面统一起来,与建筑语言保持一致,还算比较到位。可惜的是餐厅的室内由当地的公司设计,略显杂乱。 如今,这组建筑静静地伫立在泰山脚下,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登山的游客。看着一群年轻人背着背包,有说有笑地沿着坡道往候车廊走去,阳光洒在凿毛的颗粒上,透出些微亮光,仿佛时间在此凝固。而餐厅外,湖岸边,仍然是原先那几株垂柳,不过背后多了一组“石头”,一些人在那里品茶细聊,怡然自得。微风吹过,湖面波光粼粼,倒映出的泰山壮丽依然(图14)。 ![]() 图14 |
上一篇:崔愷:游离中游刃有余(节选)
下一篇:“嵌”——一种方法和态度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