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荆风楚韵,建生态之城。2月9日晋升为国家园林城市的荆州、荆门、京山已呈现出“城在山中、水在城中、显山露水、人景交融”的图景;1月10荣获“省级园林城市”称号的黄冈、松滋、安陆、公安、巴东、建始、红安则徐徐展开“蓝天、碧水、青山、绿地”的美丽画卷。 这10座城市虽然刚刚加入到我省12个国家级园林城市、32个省级园林城市的“大家庭”,但却值得我们用最深邃的眼神去洞察,用最优美的辞藻去记录,并辅以最浓重的色彩。其中,绿色便是一个最IN的“颜色”。 禹划九州,始有荆州。荆州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行政区划之一,是三国文化中最精彩、最不可或缺的部分。 荆州古城墙被誉为“中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250公顷的环城公园,是迷人的原生态风景线。放眼古城内外,但见城墙巍峨,绿浪蜿蜒,玉带绕城,水天一色,野花野草成野趣,错把市区当田园。 “潇潇荆州雨,郁郁古城绿”,绿色音符流淌于城市的每个角落。荆州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作为“创园”的追求,制发《创园实施方案》,出台《城市绿色图章制度》等10项政府规章,先后投入6.2亿元,建成了一批绿化工程,一幅“三心分布、三带相连”的经典园林图景,正以勃勃生机展现在荆州发展的新时空里。 一块块“城市绿肺”、一座座“天然氧吧”遍布全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78%,绿地率35.1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51平方米。“楚江鳞鳞绿如酿,衔尾江边系玉舫”。荆州依水而立,伴水而美,因水而灵。 12条河流是佩戴在城市里的条条项链,使荆州流光溢彩。26个湖泊是镶嵌在城区的颗颗明珠,让荆州熠熠生辉。 沿江、沿河、沿渠建成了城乡一体的防护绿地系统,巍巍荆江大堤,连绵50公里防护林带,绿浪滚滚,宛如绿色长城。 "荆州无物不繁华,楼阁春藏十里花"。荆州园林,融江南园林精致典雅,汇北方园林之简朴大气。全市有中山、文湖、三国等综合性公园12座,凤凰山植物园1座,芳草、春景等街头游园32处。这些分布均匀的大型公园绿地,给人们的心灵撑起一把把绿伞。 建设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绿化一座城市,就是编织一个梦想。承历史之文脉,拥清水之灵秀,得绿色之呵护,依园林之雅致,享宜居之康乐,荆州呈现出和谐生活新图景。 自2000年被命名为湖北省首批省级园林城市以来,荆门市紧紧围绕建设“园林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的目标,按照“高品位、创特色、出精品、惠民生、促发展”的思路,矢志不渝地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基本建成了城市、生态、人居和谐发展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形象大幅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市绿化建设成效显著。近3年投入6.5亿元用于城市园林绿化,新改建公园、广场、游园39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8.43%、绿地率33.6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25平方米。建成生态运动公园、天鹅湖公园、李宁郊野公园等一批精品亮点工程。建成区道路绿化普及率95.8%、达标率82%,林荫路推广率70.6%,形成一路一品、一街一景的林荫路系统。大量种植乡土树种,广泛使用野生花卉,城区节约型绿地建设率80.2%,生物防治推广率54.1%。重庆园博园荆门园作为湖北省唯一代表入围参展城市前50强。 城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在全国首家推广应用远传智能水表,建成全省首家供水调度监控中心,城市管网水质合格率100%;建成夏家湾、杨树港污水处理厂,夏家湾污水处理厂被评为全国污泥处置先进单位,城区污水处理率84.5%;新建第二垃圾处理场和一批水平式压缩垃圾转运站,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道路完好率98%;城市主干道平峰期平均车速每小时41公里。 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采用喷播、植生袋技术恢复裸露山体植被,城区受损弃置地生态景观恢复率82%。对浏河、竹皮河、杨树港综合治理,竹皮河综合治理规划获住建部规划设计一等奖。对漳河国家湿地公园严格保护,水质达国家一类标准。城区年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达330天;地表水Ⅳ类及以上比率达53.8%。“斜分汉水横千山,山青水绿荆门关”。300万荆门人民用心血和汗水书写了创建园林城市的绚丽华章,一座生态宜居、和谐幸福之城正在荆楚大地崛起! 人们常常把创建园林城市只看作是美化绿化的事,京山却高看一眼。他们认为,推进园林绿化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实现跨越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生态环境建设。 2008年,确立创建国家园林县城的目标后,京山人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京山”的总战略, 增绿补绿,大量植绿,引绿进城,以绿为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自己的家园进行“绿色注册”,催生了一个山区县的凤凰涅槃 。 环顾荆楚大地,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的仅两个兴山和秭归,且都是移民新县城。老县城还没有一个获此殊荣。京山作为湖北第一个老县城进入“国家队”,个中的奥秘耐人寻味。 科学规划,彰显特色。京山,地处大洪山南麓,江汉平原北端。依据京山生态环境和地貌特征,本着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要求,该县近4年斥资1500万元,请国内外顶尖规划高手完成了《京山县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等重点规划,描绘了“两面青山一河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立体生态景观蓝图。 绿地建设,以人为本。按照“天人合一,相生相荣,依山就水,锦上添花”的创园理念,京山人像抓资产经营一样大“泼绿”,近4年累计投入5.8亿元,公园游园绿化、道路绿化、单位和居住小区绿化、环城防护林建设、植树造林“五路并进”,新增公共绿地91万平方米。目前,京山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632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190.4公顷。绿化覆盖率42.1%,绿地率37.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9平方米。“创园”不是为了搞政绩,不是为了捞“金字招牌”,关键是了为经济发展,为了让老百姓最满意。基于这样的认识,京山县委、县政府将“人本京山”的理念贯穿始终,倾听民意、集中民力、解决民生。以老百姓愿不愿意、赞不赞成,作为决策的前提条件。“这几年京山天变蓝了,水变清了,路变宽了,城变美了,日子也过得更舒坦了。”家住新城区的一位居民杨先生感慨地说。 “园林城市”是一种“软实力”。一座城市给人以幸福感、归宿感,自然就能增加它的竞争力,这比任何广告宣传都有效,而且,市民的满意度提升了,将会对城市感到骄傲,心怀感恩,自然会反哺社会,通过志愿活动、公益慈善、创造价值、保护环境等方式造福社会,令城市受益无穷。所以,园林绿化也被喻为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一见面,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张学锋就亮出了他的观念。“目前,全省大部分城镇都在争创国家级、省级园林城市,已经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的,又在向更高目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进发。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创建园林城市不是权宜之计,不是政绩工程,不是最终目标,而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创建培养城市文化、解决民生问题、提升城市品位。”张学锋进一步阐明他的观点。 张学锋说,1992年,建设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活动,即倡导按统一的创建标准,“把一个现代化城市建成一座大园林”。1999年,十堰市跻身第五批国家园林城市名单,成为我省第一个创建成功的国家园林城市。此后,我省陆续有襄阳、武汉、宜昌、黄石、宜都、鄂州、兴山、秭归、荆州、荆门、京山11个城市(县城)进入“国家队”。 城市园林化,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方向。张学锋说,纵观城市发展史,19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城市人居环境恶化,人们提出了诸多理想城市的发展模式。 19世纪90年代,英国的霍华德率先提出“园林城市”理论,也叫“花园城市”,即人要住在园林空间里。随后,英国政府要求当地民居都建后花园,每家后花园的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后来甚至发展到不少于300平方米,并且要经常打理。 到20世纪初,西班牙的马塔提出了“带形城市”理论,就是将城市的平面布局规划成狭长的带状,以避免产生“热岛效应”等。 20世纪20年代,法国建筑师柯布西耶提出了“阳光城市”理论,主张城市向高空发展,在城市中建高层建筑。随后,美国建筑师莱特又提出了“广亩城市”理论,即参照中国的园林模式,挖湖堆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按这种理念建设的城市大多都成了旅游区。 20世纪40年代,芬兰的沙里宁提出了“卫星城市”理论,要把城市中的污染源迁出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很多国家都是按这个理论规划城市的。 20世纪末,钱学森审时度势,提出了“山水城市”理念,他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微观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结合起来。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钱学森的山水城市理论富有传统文化的底蕴,传承了传统的哲学观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理论。 在世界水电之都宜昌,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位于城区中心的一个湖心小岛的河心公园,曾被多个房地产老板相中。但宜昌政府不为所动,投资3000万元植树种草,绿化美化,为市民增添了又一个享受自然的好去处。 城市建设要经受住经济的诱惑,有所取舍,有舍才有得。张学锋认为,宜昌市委、市政府敢于在城市核心区建设这么一个绿化广场,提升了城市形象。表现出了大气魄、大手笔,实践证明,这一决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欢迎。 时下,经济发展的竞争实际上已演变为发展环境的竞争,有了好的环境,就可以引来资金、项目、人才,聚集起发展资源,从而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张学锋提出, 绿色是一种美,也是一种生产力。纵观我省近5年城镇化进程,山水园林城市的理念正逐渐应用到现实之中。“十一五”末,全省设市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三项绿化指标分别达到了9.62平方米、32.18%和37.49%,与“十五”期末相比,分别提高了3.08平方米、2.78和2.74个百分点。我省园林绿化建设在全国的地位由原来的中下游水平跃居到中上游水平,湖北人在创建园林城市中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祉。 科学发展是统领生态园林建设全局的“总开关”。决不能照搬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更要避免拉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陷阱”。张学锋提醒说,人离开自然,终究还要返回自然。有这样一组数据:24小时内,每个成年人要吸入0.75公斤的氧气,呼出0.9公斤的二氧化碳;而1公顷阔叶林在非落叶季节,24小时能吸收0.9吨的二氧化碳,释放0.7吨的负氧离子。可以说,没有植物,人类将无法生存,我们需要绿地。 建绿地、修公园,种大苗、栽好树、保成活。“十一五”期间,全省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200多亿元,新增公园126个,新增公园绿地2771公顷,新增城市绿地超过12700公顷,是“十五”期间的3倍,增长幅度居全国前列。 过去的5年,是波澜壮阔的5年,是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实现快速发展的5年。张学锋说,“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施“两圈一带”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湖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园林绿化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黄金期。 翻阅《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全省城镇建成区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38%和11平方米以上。在全省基本构成城市绿化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化系统,形成全省城市园林绿化快速发展新格局,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跨越式发展。 建生态园林城市,内核是以人为本,着眼于市民的福祉,时刻紧扣民生。张学锋说,计划到2015年末,让武汉市、黄石市、襄阳市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省省辖城市全部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县级市全部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大部分县城建成“省级园林县城”。入选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达到20个,有2个以上的项目入选世界人居环境范例奖;3个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城市建设好不好,绿化覆盖率高不高,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张学锋说,只有让园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园林,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求,才是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才是光明灿烂的未来之所在。 公安县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确定的“建设以滨水绿城为特点的宜居县城”目标,以提升绿量为核心,采取道路增绿构绿带、庭院增绿丰绿块、节点增绿添绿园、特色增绿补绿景4大增绿举措,近两年新增公共绿地9.9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481.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8.06%,绿地率达33.21%,人均公共绿地达8.8平方米。 以开展“蓝天行动”、“碧水行动”和“宁静行动”为抓手,公安县切实加强市政基础建设,空气、水体和声音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09年以来,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35.5公里;新建改建天然气管网36公里,燃气普及率达91%;垃圾集中处理率达90%;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为让绿永驻公安,该县大手笔“泼绿”方式多种多样,机制灵活创新。政府主导,建设大型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地。近3年来,县政府投入城市绿化的资金逐年增加,2009年为525万元,2010年为890万元,2011年达到3800万元。 市场运作,建设园区道路绿地。群众参与,建设居住区和临街绿地。社会投资,建设商住小区和租借地绿地。 松滋近年来围绕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战略目标,立足“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要求,大力推进园林绿化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增绿就是增氧、造林就是造福”。基于这样的认识,松滋市近3年围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每年实施10项重点工程,工程总投资5亿元。 按照建设山水生态城市的战略部署,该市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将沿山、沿江、沿路的绿色空间进行整合,构筑“山、河、城、渠”相互交融的生态格局,促进城市建设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绿山清水,让城市与自然高度融合。 突出“水”的灵气,彰显“绿”的活力,丰富“美”的内涵。松滋市坚持“乔、灌、草搭配,花、藤、石交融,形、体、色映衬”的绿化建设理念,精心打造“工业新城、平原水乡”的东区印象、“交通便利、生态和谐”的西区印象、“宜居城市、山水其间”的南区印象和“白云故里、文化代表”的北区印象。 加大“管”的力度,提升城市品位。松滋市为巩固绿化建设成果,严格实施绿化管理和生态保护,全面加快环卫市场化改革步伐,大力开展城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建立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打造“地绿水清城美,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松滋。 作为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的核心区域,黄冈是一片浸染无数先烈热血的红色土地,与此同时,大别山又以其雄奇峻秀,向世人奉献出绿色的瑰宝。 红与绿,大自然中最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两种色调,在这里交相辉映,闪烁着绚丽的光彩,为黄冈打造以文为魂、以水为脉的生态宜居园林城市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元素。 2007年10月,黄冈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在市区全面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园林城、文明城和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四城联创”的决定,正式掀开了该市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序幕。 4年多来,黄冈市先后投入城建资金35.7亿元,基本完成了主次干道刷黑改造工程,实施了遗爱湖综合治理保护,全面加强了园林绿化,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环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41.19%、39.23%和9.08平方米,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级园林城市考评的新标准。一个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园林城市格局已经形成。 红,是精神遗产;绿,是生命源泉。创建园林城市,在红绿两种资源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奏响了黄冈大别山加快发展的交响乐章,为构筑“鄂东明珠、水岸都市”的滨江园林城市奠定了基础。 按照建设“红色大别山、绿色大别山、发展大别山、富裕大别山”的总体要求,厚积薄发的黄冈,今后将充分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提升城市品位,以跨越式发展的姿态,向国家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冲刺。 安陆,古称“陨子国”、“安陆郡”、“德安府”。安陆城区座落在碧山脚下、涢水之滨,依山傍水,具有建设河滨园林城市的良好地理环境。 近年来,该市围绕“滨河园林城市、中等宜居城市”发展战略,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着力完善城市功能,美化人居环境,塑造水体景观,提升城市品位。 他们先后投入数亿元,大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5.06%、40.0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03平方米。 通过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安陆升华了“水”的灵气,彰显了“绿”的生机,一个“绿树成荫,小区有景,城园相融,绿水相间,绿与城市协调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美景呈现在眼前,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了“银杏之乡”的独特魅力。 公元727年—737年,唐代大诗人李白“酒隐安陆,蹉跎十年”,并欣然写下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诗句。而今,面貌一新的安陆,又将引得多少文人骚客为之吟唱呢? 冬日的峡江山城巴东,绿意盎然,美不胜收。 巴东自2009年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的工作目标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把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改善县城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全面动员,整体推进,城市园林绿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围绕“三江六岸、多廊穿插、山城镶嵌、绿块均布、绿线串联”的山水城市绿地建设格局,巴东县因地制宜建设绿地,充分体现了山城特色、江城特色和地域特色,“创园”效果十分明显,各项指标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标准要求,成为镶嵌在三峡库区的一颗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明珠。 天蓝、山青、水碧,一个拥有秀美自然风光、灿烂民族文化、浓郁民俗风情的魅力巴东,呈现在眼前。 城绿、景美、街靓。城区各项园林绿化指标逐年增长,均达到省级园林城市的标准。特别是近年来建成了寇公文化广场、纤夫广场、巴山生态森林公园、滨江走廊一期、烈士陵园等游园景点,形成了分布均匀、功能配套的公园绿地系统。主次干道和繁华地段实行全天候保洁,城区亮灯率由80%上升到98%,道路照明装置率达到99%。 红安,中国第一将军县。在这片滚烫的红土地上,该县抢抓大别山试验区发展机遇,在全省率先提出了“以红为魂、红绿相间”的建设思路,本着“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宗旨,在“红色”土地实行“绿色”发展。 以省级园林城市创建为载体,强力推进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平安县城创建,红安县委、县政府提出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创建思路,成立了“四城联创”指挥部,着力打造蓝天碧水、街绿城美的生态城市。 高点起跳,规划先行。该县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对城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并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业规划,确立了县城区“三线一环”重点规划区域,重点建设“一河两岸”景观带和似马山综合公园。 大手笔投入,大规模建设。近两年,红安城市建设,直接投入资金3亿元,新建、改造道路绿化景观,扩建城市公园,对红色旅游线、单位庭院等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突出红安红色文化特色,展现“山体、水域相应,建筑、绿化相应,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相应”的山水生态园林城市风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精品园林。 众手捧出满园春,昔日老区焕新姿。目前,该县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着力做好养护文章,对损绿、毁绿、占绿的行为实行严管重罚,有效保护了绿化建设成果。 一个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画中的新红安矗立在大别山南麓。 建始县地处鄂西南北部,素有“金建始”的美称,是人类发祥地之一。 走进建始县城,移步皆景,赏心悦目。城区主干道、街边小景、机关学校、园区企业……无不流淌着浓浓绿意,飘溢着芬芳花香。徜徉在浑然天成、景色秀美的船儿岛广场,漫步于绿水交融、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街,仿佛置身于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 开拓进取的建始人,7年矢志不渝,植树造林,种草播绿,改善生态环境,追逐绿色梦想。自2005年提出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目标,建始县牢固树立“绿色生态、和谐发展”理念,始终把城市园林绿化作为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幸福指数、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方位经营、高效能管理,初步构建了以街头绿地、小区绿地、广场绿地为点,以城市道路绿化为线,以公园绿地为面的“点、线、面”有机结合的城市园林绿化系统。“城在林中、楼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
建始县城的绿化美化,不仅构建了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也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去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47.8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7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1%、28.5%、17.8%、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