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雪,老天赐给冰城的礼物,被哈尔滨人智慧演绎,成就了其独特的冰雕雪塑奇观。今年冰雪节期间,哈尔滨市共建设了1000余组街头冰景,用冰量达10万立方米以上,创历年之最。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在这1000余组冰雕雪景中,有5组使用了“非冰”、“非雪”的材质。 在革新街与中山路交口处,有一组构成完整起跳动作的12只“冰鹿”,每晚都引得众多市民与游客驻足。然而究竟有多少人发现,它们其实是“非冰制造”? 这个冬天,包括这12只鹿在内的70个“仿冰动物”首次上街。全市1000余处街头冰雪景观中,有极少处用到了“仿冰”、“仿雪”材质,从发泡苯板、聚酯树脂、亚克力板到玻璃,不一而足。 每一个“暗藏玄机”的冰雕雪塑背后,都有保护游人安全、保护树木和绿地安全、让景观更精致、更环保的良苦用心。 跨度5米的拱门,又在哈站广场这样游人众多的地方,即使亚克力板并不能“乱真”,但保障游人安全才是第一要义。 “你能看出来那几个弧顶用的不是冰吗?”2日16时30分,定时器定时通电照明了街头冰景。哈站前一组冰景中有大跨度的拱柱,与剔透的拱柱相比,其上方的半弧显得不那么透明,透出的光也较温和。 “晚上亮灯后,如果不仔细看,可能注意不到区别。但白天就能看出来了。”南岗区建设局副局长原滨对这里使用的仿冰材质并不满意。 这里用到的是亚克力板。“白色的、不透明、透光。”原滨介绍,制作灯箱一般用这种材料,里面放入什么颜色的灯,透出来就是什么颜色的光,优点在于透光性好。 今冬,我市街头大量阵列式冰景中都用到了拱门这种冰灯经典元素。多数拱门的跨度都在1米左右。冰景制作者用一个半圆形的木头模子,将一块块冰斜压在上方,撤下模子,冰块就会牢牢挤住,形成半弧状。但哈站前这组冰景拱门跨度达到5米多,后面的小拱门跨度也有3米。哈尔滨市城区冰雪景观领导小组考虑到哈站前游人众多,果断决定拱门上的半弧使用仿冰,以防真冰坠落伤害游人。 2日是小长假的中间一天,哈站客流比前后两天略少些。但华灯初上时,大量游人站到冰景上拍照。“你看这人呼呼地往上上,不考虑到游人的安全不行啊。”原滨对记者说,冰景上有“注意安全”、“请勿靠近”的提示,但也阻挡不了游人因喜爱而想“亲近”冰灯的热情。 “在这里使用非冰材质就是为了游人安全,但如果能与真冰更像一些,能以假乱真就好了。”原滨对这点很遗憾,但是与冰景的完美相同样用到亚克力板的是红军街上两个华表造型的冰灯,上面两个“翅膀”就是用描绘了祥云图案的亚克力板做成的。这里用到“仿冰”也是出于安全考虑,怕真冰掉下来伤害行人。“对这组冰灯我挺满意的。”原滨说,这里的仿冰材质的使用虽然也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但真冰与仿冰结合得很巧妙,相互增色。 用发泡苯板仿雪,是为了保护绿地所有非冰非雪材质的使用,都缘于环境需要。 元旦这天的下午5点,张立忠把最后一捆发泡苯板绑在绳上,吊到正在建设中的“喇嘛台”屋顶。 远远望去,这个位于红军街少年宫门前广场的通体雪白的“喇嘛台”建筑小品,就像一个雪雕。 与此相距不远,中山路上原省电视台楼前,一个用雪量达7000立方米左右的“恐龙园”大型雪雕也正在施工。夜色中,站在路边看这两个没完成的雪白雕塑,看不出材质的差异。 张立忠的脖套和帽子边上,全是凝结的冰珠,他是哈市东风镇人,是个“苯板工”,常年做室内装修、楼体外立面保温工程,他从没想过,有一天他的技术能用在制作街头景观上,而且还是“仿雪雕建筑”。 张立忠的头儿、喇嘛台仿雪雕景观施工负责人刘建辉也一样没想到。刘建辉的工作单位是哈尔滨市巾中金苯板厂。当有一天有人找到他,表示想用苯板制作一个仿雪雕景观时,他觉得“只有我们厂能做”,因为这个太需要经验。“没有设计图、没有施工图,只能从喇嘛台的效果图上往下"扒",把雪白的发泡苯板,一点点加工成喇嘛台的外墙。” 不少哈尔滨人对这个仿雪雕的喇嘛台并不陌生。因为,去年冬天,它曾出现在霁虹桥转盘道中间的大花坛里。 那是我市第一次出现仿雪雕景观。 “不是为了仿雪雕而仿雪雕,只是那个花坛里不能建冰雕或雪雕,才根据环境需要想到了这个主意。”南岗区城管局局长孙明说,如果用真冰、真雪,装卸时会破坏绿地。那个大花坛是哈尔滨市的“窗口”,每年四季都须用尽心思“打扮”它。冬季要与整个城市的冰雪主题相衬,什么材料做出来的和雪最像?大家想到了用发泡苯板这种材料,因为苯板上的泡沫颗粒与雪堆的纹路有些相像。 相对于真雪雕,仿雪雕的好处是保存时间长、易清理,脏了用抹布擦一遍就干净了。而且,可以反复使用。去年“喇嘛台”的骨架今年被再次使用在少年宫门前广场。 历经三年,“模拟冰雕”在材料选择上仍未取得突破。最先选用的玻璃,“仿冰”效果并不好。 “去年用了12天,今年只用了7天。”刘建辉说,仿建的喇嘛台雪雕,里面支了钢架,钢架外贴胶合板,胶合板外贴发泡苯板。钢架和胶合板都是去年的,从霁虹桥转盘道花坛里卸下来后放在工厂的库房里,今年需要重做的就是苯板。有了去年的经验,今年苯板雕花更加精细,去年能看出接缝的地方,今年看不出来了。而且制作更快,比去年缩短了5天工期。 相对于仿雪雕,仿冰雕制作颇费周折。用孙明的话说:“到现在也没成功,还在探索。” 多数哈尔滨市民都没留意到,今年我市的冰景中夹杂了极少量的仿冰。仿冰的材质有玻璃、聚酯树脂、亚克力板。 红军街省人大附近有一个宫灯街景,宫灯的两层底座貌似是冰,其实是玻璃。玻璃表面被砸出了裂纹,以模拟冰的感觉。 我市制作仿冰始自玻璃,并且也是从霁虹桥转盘道花坛“出发”。 “花坛上不能卸冰,会砸坏植被。”孙明他们研究仿冰,并非蓄意而为,完全出于环保的考虑。不少市民对2009年冬花坛上的“天鹅湖”景观记忆犹新。“湖面”就是玻璃做的仿冰。 约1000平方米的双层玻璃,被架高,离开植被表面,上面同样被砸出了裂纹。其“附加优点”是,比真冰好清理,抹布一擦就亮。缺点是,与冰“相似度”差,并且玻璃太沉,做不成太精细的景观。 于是,用玻璃仿冰雕的探索失败。今年宫灯的底座也是“废物利用”用2009年的“湖面”制成的。 所有仿冰仿雪景观的形成都不是个人智慧,而是管理、设计、施工人员共同研究的结果,并且是在对每一个景点的研究中,因地制宜产生的灵感。 究竟什么材质才与真冰最像?这是他们今年在继续研究的问题。 虽然被称做“不成功的实验品”,但选材、选厂、制作,每一项都是难关。 树脂做的晶莹剔透的小工艺品不少人见过,但很少有人会想到把它们放大,变成仿冰景观。孙明想到了。 在我市各区委办局的职责分工上,灯饰亮化由城管局负责,街头冰景由建设局负责。但是2011年,南岗区改由城管局和建设局共同负责街头冰景和灯饰。出于以往对灯饰的研究,孙明考虑冰灯的角度是“怎么能让灯和冰结合起来”。 有了这个全新角度,去年制订街头灯饰小品方案时,孙明就想把它们做得像冰灯一样。“不是为了仿冰而仿冰,还是从环境出发的延伸考虑。”孙明说,今冬街头绿地中出现的70个“仿冰动物”,也是因为怕把冰块卸到绿地时砸到树木。如果没有这些“仿冰动物”,这些绿地里也不会建冰灯。 虽然小的聚酯树脂工艺品看着和冰差不多,但把它们放大,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除色和除气泡的技术难题没有解决,聚酯树脂的颜色与冰相比,带着淡淡的黄,和真冰放到一起立即能看出差异。孙明对此有些头疼,“这些只是实验品,不成功的实验品。等技术上取得突破了你再报道吧。”因此孙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总有些自觉“理不直、气不壮”的纠结。 “实验品”来得并不容易。首先遇到的是“哪里能给做”的难题。今冬,我市一共才用了70个“仿冰动物”,其中包括能代表哈尔滨特点的东北虎、熊和鹿,以及国宝熊猫。
4种动物各有三到四种形态。而用聚酯树脂做动物造型,先要有模子。这就意味着,70个“仿冰动物”,每个模子才能出三到四个成品。没规模,利润就微小,大企业就不会接这活儿。最终,孙明他们找了无锡一家小厂。
目前我市上街的这70个“仿冰动物”,成本要比真冰做的高一倍。好在,它们在街头摆放的时间远远多出一倍。 “仿冰动物”分散在霁虹桥附近的月牙街绿地、中山路省人大附近绿地、中山路与革新街交口处绿地、中山路工人文化宫附近绿地。轻盈,是记者对这些“仿冰动物”的第一观感。它们都是中空的,有的在里面放了灯、有的在外面放射灯。
灯光下,这些动物的形态栩栩如生。“如果是冰雕,就雕不了这么细致。”孙明说,每年的冰雕大赛上都有雕工特别细致的冰雕作品,但遗憾的是保存不了多长时间。街头冰灯既要美观,更要结实安全。像这组“仿冰动物”里的鹿角,如果用真冰做,就无法做得这么纤细。 “仿冰动物”身上有一些粗粗的纹路,鹿耳朵上,还有像是冰要融化往下滴的“水滴”。“特意没把这些打磨掉,就是为了更像一些。”原滨说这句话时,叹了口气,“不过还是有些技术问题没突破。” 取得专利的彩冰,我市多年才研制成。“仿冰”之路也会很漫长。 今年我市共建设了1000余组街头冰景,用冰量达到10万立方米以上,创历年之最。只有区区5组用到“非冰”、“非雪”材质。哈尔滨人为了这“极少数”的完美,付出了极大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