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时空 首页 建筑业界 建筑景观 查看内容

筑龙网独家访问施工十年评委、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嗣信

2011-5-6 00:00| 发布者: ccbuild| 查看: 381| 评论: 0

摘要: 2011年5月6日上午,《中国·施工·十年》——施工创新技术成果活动的评委,原北京建工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杨嗣信教授在其办公室接受了筑龙网的独家专访,与记者畅谈了这十年来施工技术的各 ...

2011年5月6日上午,《中国·施工·十年》——施工创新技术成果活动的评委,原北京建工集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杨嗣信教授在其办公室接受了筑龙网的独家专访,与记者畅谈了这十年来施工技术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图为中国·施工·十年活动评委杨嗣信接受筑龙网专访)

50多年来,杨教授先后主持了中央电视塔、北京西客站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同时也是08奥运工程专家组组长,被业界誉为施工界国宝级人物,他亲身见证了整个中国施工技术的发展历程。对于本次活动,杨教授也表示了高度的关注,并提出了对于施工企业的厚望。
采访中,杨教授从具有代表性的工程谈起,结合自身参与施工的经历,总结出我国施工技术十年中,在钢结构施工、混凝土技术、脚手架的改进,深基坑技术、外墙保温性、节能施工、防水材料的运用等方面有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并针对钢结构施工技术的发展、混凝土技术这两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
同时,杨教授也提到了十年中施工技术层面出现的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模板工程问题、脚手架安全问题、施工单位新技术推广问题、以及企业的科研工作滞后问题,并为这些问题的改进提出了建设行建议。
对于施工企业,杨教授希望企业应该做到继承和发展结合起来,响应国家的号召,推进新技术的应用,同时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尽早达到机械化、自动化、节能化的施工水平。要不断加强施工人员的培训,不要抢进度牺牲安全,并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建设学习型的施工企业。
回顾过去的十年,展望十二五规划,杨教授对中国施工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尽早的看到施工装配技术的发展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实现了下一个十年的技术飞跃!

由筑龙网主办的“中国·施工·十年”系列活动自4月开展以来,得到了建设施工界资深专家的大力支持和关注。作为本次活动的专家顾问及评委,孙振声、许溶烈、杨嗣信等纷纷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对本次活动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并将对施工企业提交的相关技术成果进行相应的点评。施工技术创新成果展依旧在项目征集中,欢迎广大施工企业踊跃参与。

(文字及视频专访将于近期发布,欢迎关注)
查看更多活动详情,请登录
活动主页

杨嗣信:出生于1930年9月,1983年3月调北京建工局任副总工程师、党委副书记、局长、总工程师。杨嗣信是享誉海内外的建筑业专家,取得了40多项科技发明成果,他先后主持了中央电视塔、北京西客站、首都机场、首都博物馆、人民大会堂改建、国家大剧院等一大批重点建设项目,并因指挥修建中央电视塔而被称为“托塔天王”。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工作者,1978年、1982年、1996年三次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199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中共中央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届全国党代会代表,是“国家特殊贡献专家津贴”获得者,国家发明三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多项一等奖获得者,2005年被评为“首都杰出人才提名奖”。退休后,被聘为08办领衔专家,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团专业顾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