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遗址,十大景观背后的争议
大明宫建造特效图 一些不合程序的建设项目正在给遗址保护带来危机 10月1日,号称“世界遗址保护东方典范”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在一片争议声中盛大开园。从立项到全面建设的三年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从不缺少话题。今年开园前后,一批文博专家又对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质疑。方兴未艾的大遗址公园到底应该怎么建,大明宫遗址公园还只是破题。 大明宫几分落寞 11月底,当《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走进陕西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时,没有感受到想象中的喧嚣,反而有几分落寞和空旷。遗址公园分为免费区和收费60元的遗址保护示范区。正值旅游淡季,园区内各种冠以“大唐风情”的表演节目,或调整了时间,或须团体预约。除了大明宫遗址拆迁前后的对比图片展、微缩景观展之外,遗址内许多考古遗址都没有详尽的说明,有些设施已明显损坏。 “和宣传的太不一样了,管理水平太差劲,我是来看文物遗址的,不是来看危改展和马戏表演的。”一位从广东到西安出差的游客说。 人们期待从遗址中看到盛唐长安的恢弘气象。大明宫被称为“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建于唐贞观八年,本是唐太宗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的夏宫。自唐高宗起,唐朝历代帝王大都在大明宫居住、处理朝政,220年间它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大明宫城墙周长7.6公里,面积约3.2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宫的4倍大,共有11个城门,城内主干道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是唐代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之一。 大明宫毁于唐代末年的大火,但遗址却沉积下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大明宫遗址考古发掘,共发现40多处宫殿阁亭遗址。1961年,大明宫遗址被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西安市决定实施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总投资逾1400亿元。按照规划,除在城北建设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对遗址公园内的棚户区进行拆迁和安置外,将以遗址公园为核心,在19.16平方公里的大明宫遗址区进行相关产业的联动开发,建设商业圈、文化旅游区和中央居住区等多个项目。 在拆和建之间徘徊 从今年8月开始,有文博专家开始站出来对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做法提出质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西安考古专家指出,现在大明宫遗址公园表面的平静是迫于压力,估计是暂时的,未来绝对不会缺少话题,因为“他们已经投入太多了”。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有恢弘的建设计划,“旨在打造中国最大的露天古代宫廷文化遗址博物馆”、“基本上还原唐代大明宫的历史原貌”。据报道,遗址公园将兴建大唐民族团结园(西藏园、蒙古园)、大唐世界大同园(日本园、伊斯兰园)、大唐民俗体验园、大唐歌舞表演园、大唐名花园、大唐书画园、大唐御膳堂等十大历史景观。尽管西安方面声明投资不是1400亿,而是120亿,但对公园的方案内容并未否认。 目前,十大景点还看不出端倪,不过作为一个建在遗址之上的考古展示公园,一些不合程序的建设项目正在给遗址保护带来危机。今年8月,大明宫遗址公园刚完工的一些新建筑被拆除,周边居民对此大为不解。大明宫保护办负责人的解释是:“那不是拆除,而是景观建筑物的调整。”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对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提出了整改意见,新建筑的拆除,事实上是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大明宫遗址公园驻守、整改的结果。 伤筋动骨的大遗址 “大明宫遗址内有十几项工程,其中只有三项经过有关文物单位批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披露。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原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也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严格规定,在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动土兴工必须经过国家文物局批准,而大明宫园内多项工程根本没有向文物部门报批。文物部门数次干涉无果,今年7月,园内楼已全部建成,遗址内还种下1000多棵大树。 原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所长徐苹芳则表示,西安在20世纪30年代、70年代曾做过两次地形考察,地形图等高线表明,西安城千余年的变化并未触及大明宫遗址。大明宫的最高点在含元殿,其余几处制高点都建有庙、观等重要建筑。严格说来,大明宫的考古工作,除了含元殿等几处重要的遗址,尚未完成。 “现在大明宫遗址被填平,特别是在太液池附近建起了地下博物馆,这对国家文物是一种极大的破坏。未来大明宫考古工作如何进行?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徐苹芳说。 新闻延伸: 大遗址公园急需技术标准 “建设遗址公园是保护大遗址的一种有效形式,我从来没有反对通过这种形式对大遗址进行保护。当地政府前期的拆迁改造工程是对的,但文化产业要把社会效益作为最高准则。我坚决反对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化管理,坚决反对把文物当摇钱树,反对大明宫十大景点建设,这是对遗址公园的破坏。”谢辰生说。 谢辰生认为,遗址公园的一切设施和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保护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而不是根据花园的要求改造遗址。正如故宫博物院的一切活动要服从保证故宫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一样,而不能根据博物院的要求改造故宫。“这是一条基本原则,做不到这一点的遗址,就不要建考古遗址公园。” 大遗址公园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对一种尚处于探索期的文物保护形式,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大遗址公园内所有的建设项目在开工之前都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和论证,许多遗憾和失误可能会由此避免。 11月18日至19日,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系统回顾了我国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并针对当前大遗址保护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但对大遗址公园到底应该怎么建,却并没有提出统一的模式和技术标准。笔者认为,尽早确立相关标准,为大遗址公园的建设定下基调才是当务之急。 |